先秦行义故事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tin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行义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的生死观、公私观、义利观等多方面的思想观念。通过对相关文本的整理与解读,分析行义故事的产生与流变、主要类型、典型个案及艺术特征,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先秦行义故事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全文结构及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研究行义故事的产生与演变,考察行义故事产生的思想渊源及其发展变化。先秦行义故事的发生基于先民对义观念的认识。行义故事的演变表现为行义者身份的下移以及行义故事正义性的削弱,这种变化与社会阶层的变动和义观念自身的变化有密切联系。第二章主要研究不同类型的行义故事及其文化内涵。根据行义故事内容的不同,将行义故事分为三类:舍生取义类、大义灭亲类与舍利求义类。行义者对“义”与“生”、“义”与“私”、“义”与“利”的取舍反映了行义者重义轻死、重公轻私、重义轻利的思想倾向,与之相关的评述亦透露出叙述者的情感体验。第三章是以豫让故事与夷齐故事为中心的探讨。豫让与伯夷、叔齐是先秦行义者群体中的典型代表。世人对豫让故事与夷齐故事的评判都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支持者与反驳者的分歧在于豫让与伯夷、叔齐的行为是否存在价值。不同的评判角度与评述语言背后隐藏着评述者的价值标准与思想主张。第四章主要研究行义故事的艺术特征。在叙事特征上,张弛有度的叙事结构、不拘一格的叙事语言、因事而异的叙事功能增强了行义故事的可读性与艺术性。在审美特征上,虚构情节为行义故事增添了传奇与神奇色彩;死亡情节背后闪耀的人性光辉及其对生的真谛的揭示使行义故事得到了升华。
其他文献
作为我国目前法律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的辅助生殖技术,代孕已经在巨大市场需求激发下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代孕在我国法律中的法律规制还不够完整,代孕亲子关系的确定等衍生问题更缺少具体和体系化规则。法官裁判类案在实践中仅能援引相关理论为说理依据,而当前国内关于代孕亲子关系认定的理论较多,法官援引不同理论裁判类案导致了大量类案不同判的后果。实践中存在四种主流学说:意思说、分娩说、儿童最大利益说和基因说。意思说因承
学位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播逐步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传播渠道变得复杂多样。各式各样的媒介正日益深入接触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行为习惯。以微信、抖音和小红书为代表的新媒介已经成为移动端的主流流量入口,更多的酒店在传统营销媒介的基础上,也在开发新媒介进行营销。虽然新冠疫情给旅游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但仍有一些酒店在逆境中找到了机会,通过新媒介带来的流量提高了企业收益。Q
学位
本文通过分析李白画像作品的艺术审美形式,考察李白视觉形象在不同时代的演变,同时致力于探寻历史人物的视觉形象塑造中呈现的理论规律。本文根据文献资料认识李白的自然相貌,了解李白的性格气质所形成的视觉形象;以典型作品为例,分析不同时代背景对作者塑造李白形象的影响。最终通过对李白形象的全面整理、分析和认识,论证出符合李白形象的共性化视觉特征。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发展国家外交、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一些组织机构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合作,相继创作了李时珍、关汉卿、杜甫等历史名人画像,使这些历史文化名人都拥有了自己的个人"写真",并作为该人物的标准形象被广泛使用。而这些我们在当下常见的历史人物画像,经历过怎样的标准化过程?为探究这一问题,文章以《关汉卿像》的创作、传播为切入点,将该画与同期同类型作品进行比照,对画像的创作及之后所经历的宣传活动
期刊
根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质是依靠科技进步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农村科普教育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而其现状却不容乐观。当务之急是分析当前农村科普教育的问题和成因,提出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普教育的对策,充分发挥农村科普教育的功能。
期刊
<正>统编语文教材七(下)第五单元的文章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一草一木皆有情,一花一树皆灵性,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当我们走进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紫藤萝怒放着生命,托“花”言生命的永恒;徜徉于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小桃树历经风雨却顽强生长,托“树”言不屈不挠的意志;拜读《外国诗二首》,普希金鼓励人们相信生活和未来,弗罗斯特告诉我们人生的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吟诵《古代诗歌五首》,
期刊
<正>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一组探险及科幻题材的文章,体裁丰富:有人物传记,有记叙文,有科幻小说,有文言说明短文。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让我们知道了斯科特等人为探险事业而牺牲的事迹,悲壮而伟大;杨利伟的《太空一日》真实再现了我国航天员首飞太空的经历,作者沉稳淡定的心理素质和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以大胆的科学幻想及细腻的描写,
期刊
<正>研读统编语文教材七(下)第四单元的课文,你会被文章里的人物打动。他们身上焕发出的精神、气质和品格会深深地吸引我们,浸染我们的思想和灵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细腻的笔触里,作者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语文大家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待己严”的人格魅力。《驿路梨花》是一幅人物群像图,有解放军战士、梨花姐妹、一群哈尼小姑娘、瑶族老人、老余和“我”,他们学习雷锋精神,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不
期刊
报纸
<正>统编语文教材七(下)第三单元课文的人文主题是“凡人小事”,彰显了平凡人物身上闪现的优秀品格,意在引导同学们向善、务实、求美。这些课文让我们了解了关于“小人物”的平凡故事:《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地位卑微,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让作者充满感激与思念;《老王》中的老王,哪怕是处于窘迫孤苦的境地中,仍然展现了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个一生渴望被尊重,并坚忍不拔地追求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