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又字茝林、芷邻,晚号退庵。福建长乐人。道光十六年(1836)四月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闰三月任广西巡抚。到任后的次年,他修复巡抚衙铜鼓楼并组织一场铜鼓联吟活动。这次联吟活动是迄今为止最多的一次文人参与以铜鼓为题材的诗歌联吟活动。当时参与铜鼓联吟活动者多达四十余人。梁章钜将这些诗收集起来,加上金鉷《铜鼓记》,袁枚的《铜鼓赋》,谢、钱的《铜鼓歌》,汇编成集,由吕璜作序,自撰一篇《后铜鼓记》。他将集子名为《铜鼓联吟集》(1)。《铜鼓联吟集》也成了最大的铜鼓诗集。《铜鼓联吟集》中的诗文有对铜鼓历史渊源的追寻,对铜鼓外形、声音的描述,对铜鼓价值的感慨,对铜鼓神威的敬畏,对铜鼓作用的宣传。所以对《铜鼓联吟集》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广西特有的铜鼓文化,为广西的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丰富的史料价值。作为一本唱和诗集,《铜鼓联吟集》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首先,它是最大的铜鼓诗歌集。《铜鼓联吟集》以韵文的方式记录了铜鼓联吟活动的缘起、盛况和影响。诗集的流传也是将铜鼓联吟活动的盛况流传下去,传为美谈。其次,《铜鼓联吟集》以诗文浓缩历史文献,诗文虽短,内容丰富。《铜鼓联吟集》引用或涉及了很多文学文献,如《诗经》《周礼》《礼记》《后汉书》等。诗文多引用或借鉴这些经典的文献资料来赋诗,一方面体现了联吟诗人较高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铜鼓联吟集》的文学价值。由于梁章钜突出的文学造诣和卓越的政绩,《铜鼓联吟集》中的诗文不乏对梁章钜的赞美之语。从这些赞美梁章钜的诗文中,我们也大致了解了梁章钜的其人、其事。《铜鼓联吟集》自刊刻以来,常常被有关研究者引用,但是,很少有人深入研究,其诗文的校注工作更是空白。正是因为缺少对其深入的研究与校注,很多文献在引用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本文主要围绕梁章钜其人、其事,《铜鼓联吟集》的史料、文学价值,《铜鼓联吟集》校注这几个方面来展开阐述。对梁章钜其人、其事的探讨,了解梁章钜不平凡的一生。对《铜鼓联吟集》价值的挖掘,突出其在铜鼓文学史上特殊的地位。对《铜鼓联吟集》的校注,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其每一字句进行仔细的辨析、考证与解释疏通,力求让《铜鼓联吟集》以最易读、最精准的面貌供人研究引用。铜鼓作为广西的文化代表,它连接着自古至今壮乡儿女不可割舍的情怀,梁章钜不但政绩卓越、文学造诣也极为突出。所以研究梁章钜及其编纂的《铜鼓联吟集》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