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阐释学视角论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他在翻译过程中不管是对原文的理解,还是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都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译者主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这一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事实上,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一般都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文学翻译中表现最为突出,这是有文学作品的特性决定的。文学翻译本质上是意义的理解与表达的艺术。而文学文本的意义是开放的、悬浮的,因此其理解较之其他文本类型更具主观性。众所周知,任何翻译都是从理解开始的,而解释学理论正是对意义的理解与阐释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角度,关注和考察译者主体性作用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肯定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认为翻译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翻译目的及策略的确定到对作品的阐释、语言层面的艺术再创造等,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能否正确发挥,是翻译成败的关键,也是翻译活动的魅力所在。但本文在强调发挥译者主体作用同时,也指出它的一定局限性。 译者主体性研究是翻译研究的新课题。译者主体性研究不仅在于它对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和翻译文学史的撰写也有重要意义。文章最后指出主体性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解决。
其他文献
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交际。词汇,作为一门语言的基础和核心要素,在交际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虽强调词汇教学和学习,但是其应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英
在我国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一直是写作教学的重点和学生英语学习的难点之一。随着国内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成果数量的不断递增,及时考察和分析国内英语
法律翻译涉及语言学、法律和翻译等多个领域。本文提出法律翻译应当有新的转向,即宏观把握,微观入手。从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英译为个案分析,通过探讨其产生的历
语言并不是简单的自话自说,相对的,语言是社会化的产物。话语所讨论的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听话人如何判断说话一方的态度及蕴意并做出相对回应。课堂话语是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