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审美语境下的身体问题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ui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学术话语中,“身体”是一个日益凸显、频率见高的话题,对于身体问题的研究不论在国际还是国内的学术界都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对身体的研究是我们重新认识身体的开始。现代社会中,人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获得一份归属感。身体是人类的本质性存在,它主导着人类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等都与身体休戚相关。 第一部分:绪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两个问题。开篇针对本文的逻辑前提进行简单的论述。本文将审美语境定位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上。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进程,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也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而身体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物质存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国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策略的原因,国内学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视不可避免的带有片面性,尤其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身体存在的忽视。身体的符号化、欲望化遮蔽了身体的日常存在状态。审美活动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无法也不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而身体在审美中承担着主客体的双重角色,时刻与我们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所以在消费社会中被脱离了日常存在状态的身体是无法真正地参与到人的日常生活审美活动当中去的。所以本文针对时下的状况,提出在审美语境下的身体问题研究,这样就把身体与日常生活重新挂钩,回归到具体的人的身体,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世界。 身体成为显学的原因是本部分的第二个重点问题。传统哲学对身体的规避是最根本的原因,现代思想中的身体话语正是对这传统理性的反驳;而经济基础为现代思想解放身体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多元文化的碰撞为人们重新认识身体提供社会基础;而现代人在物化世界中的异化导致人类精神的匮乏使得人们踏上追寻自我的征程。 第二部分:阐述身体在审美语境下的历史演进。本部分第一节以概念为转折点把人体艺术在艺术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释,在叙述中着重体现了人体艺术中的人性。艺术始终是我们认识生活的一个独特的视角。在艺术领域中,由远古到现代人体艺术经历了一个人性被压抑——被解放——被放纵的过程。 在人体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身体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地位的不断变化。关于身体在美学理论中的发展,我选择了一条明线,即尼采——伊格尔顿——舒斯特曼进行阐述。在这三个人的美学思想中,身体是其逻辑出发点。但身体美学并没有自己独立的体系,所以对身体美学的建构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第三部分:身体在审美领域中的问题性。身体问题在整个理论中的发展为本文审美语境下的身体理论提供了基础。身体问题性在美学领域中有着欲望化和机械化的表现。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审美教育对于年轻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身体也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性都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好的建构身体美学。 第四部分:结语。这一部分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我们对身体应该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既不能过于压抑,也不能够过分张扬,而要把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尊重身体,善待身体。
其他文献
技术创新是既有潜在高收益、又有潜在高风险的活动。技术创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技术成果的实用化及商用化,体现了创新系统的复杂特性,而这种系统复杂性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分析复杂的技术创新活动的特性,得以阐述技术创新风险的内在机理,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从风险与不确定性中把握机会,从技术创新中获取发展优势与竞争力。本文从研究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系统理论
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在个体的文化与精神生活中扮演着愈益举足轻重的作用。大众文化研究者对其从诸多方面所进行的相关研究已不胜枚举,而关于大众文化中的欲望叙事与悲剧、悲剧
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链条上,是不可逾越的重要一环。他的思想,奠定了从秦汉到晚清中国封建社会的礼治模式的思想基础。礼学是荀子哲学
十八世纪的怀疑论提出美和趣味的客观判断的可能性问题,休谟和康德的趣味标准理论都是此所作出的回应。两位哲学家都接受怀疑论的前提,但是将这个前提转向了相反的结论,以支持趣
先秦儒道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反映出中国古代传统的价值观,具体体现为社会结构中人之自由和价值学说方面的人道原则和自然原则;在社会交往方面的群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原则,这与当前
狄尔泰是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被人们称为“19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思想家”,“人文科学领域里的牛顿”。他在德国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既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