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标准问题:休谟、康德之比较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y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世纪的怀疑论提出美和趣味的客观判断的可能性问题,休谟和康德的趣味标准理论都是此所作出的回应。两位哲学家都接受怀疑论的前提,但是将这个前提转向了相反的结论,以支持趣味的标准。怀疑论的前提是审美趣味完全是主观性的。休谟和康德都承认这个主观性,只是认为主观性与趣味的标准并非不兼容。两人都认为审美判断的主观性并不必然导致审美判断的任意性。相反地,对休谟和康德来说,审美判断的完全的、彻底的主观性,恰恰证明了这样的判断是根植于人类主体的共同的本性上。休谟和康德的主要差别在于对人类主体最本质的东西的理解上。对康德来说,人类主体的本质是使得认识成为可能的先验认识能力。对休谟来说,人类的本性是一种偶然的、物质的身体,能够统一(或者说几乎统一)地对刺激作出反应。这样的反应是自然的,植根于共同的(虽然也是偶然的)人类的身体组织中。人类身体组织的这个偶然的结构,虽然没有康德所强调的先验成分,但是休谟的“自然主义的”解决方式并比不康德“先验的”解决方式缺少哲学性,或者站不住脚。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技术创新是既有潜在高收益、又有潜在高风险的活动。技术创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技术成果的实用化及商用化,体现了创新系统的复杂特性,而这种系统复杂性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分析复杂的技术创新活动的特性,得以阐述技术创新风险的内在机理,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从风险与不确定性中把握机会,从技术创新中获取发展优势与竞争力。本文从研究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系统理论
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在个体的文化与精神生活中扮演着愈益举足轻重的作用。大众文化研究者对其从诸多方面所进行的相关研究已不胜枚举,而关于大众文化中的欲望叙事与悲剧、悲剧
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链条上,是不可逾越的重要一环。他的思想,奠定了从秦汉到晚清中国封建社会的礼治模式的思想基础。礼学是荀子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