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世纪的怀疑论提出美和趣味的客观判断的可能性问题,休谟和康德的趣味标准理论都是此所作出的回应。两位哲学家都接受怀疑论的前提,但是将这个前提转向了相反的结论,以支持趣味的标准。怀疑论的前提是审美趣味完全是主观性的。休谟和康德都承认这个主观性,只是认为主观性与趣味的标准并非不兼容。两人都认为审美判断的主观性并不必然导致审美判断的任意性。相反地,对休谟和康德来说,审美判断的完全的、彻底的主观性,恰恰证明了这样的判断是根植于人类主体的共同的本性上。休谟和康德的主要差别在于对人类主体最本质的东西的理解上。对康德来说,人类主体的本质是使得认识成为可能的先验认识能力。对休谟来说,人类的本性是一种偶然的、物质的身体,能够统一(或者说几乎统一)地对刺激作出反应。这样的反应是自然的,植根于共同的(虽然也是偶然的)人类的身体组织中。人类身体组织的这个偶然的结构,虽然没有康德所强调的先验成分,但是休谟的“自然主义的”解决方式并比不康德“先验的”解决方式缺少哲学性,或者站不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