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道社会和谐思想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儒道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反映出中国古代传统的价值观,具体体现为社会结构中人之自由和价值学说方面的人道原则和自然原则;在社会交往方面的群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原则,这与当前社会存在的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两大主要价值取向在文化传承上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本文认为如何正确地汲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基于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着重考察先秦儒道两家关于理想社会状态的不同思考,涉及社会秩序和个体自由,并逻辑地展开为对“律人”与“律己”两种不同道德要求的考察;而先秦儒道两家关于社会和谐在人们社会交往中体现为群己关系的争论,亦与当今社会交往理性和个体独处意识的对立与统一有着思想上的深刻联系。由此,本文进一步讨论在当前和谐社会构建中,先秦儒道价值学说互补的可能性及其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技术创新是既有潜在高收益、又有潜在高风险的活动。技术创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技术成果的实用化及商用化,体现了创新系统的复杂特性,而这种系统复杂性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分析复杂的技术创新活动的特性,得以阐述技术创新风险的内在机理,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从风险与不确定性中把握机会,从技术创新中获取发展优势与竞争力。本文从研究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系统理论
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在个体的文化与精神生活中扮演着愈益举足轻重的作用。大众文化研究者对其从诸多方面所进行的相关研究已不胜枚举,而关于大众文化中的欲望叙事与悲剧、悲剧
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链条上,是不可逾越的重要一环。他的思想,奠定了从秦汉到晚清中国封建社会的礼治模式的思想基础。礼学是荀子哲学
十八世纪的怀疑论提出美和趣味的客观判断的可能性问题,休谟和康德的趣味标准理论都是此所作出的回应。两位哲学家都接受怀疑论的前提,但是将这个前提转向了相反的结论,以支持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