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tubal endometriosis,TEM)是指子宫内膜异位在输卵管组织上(包括浆膜、肌层及粘膜),是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部分。已有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除非特异性炎症外,引起输卵管性不孕的第二位原因。子宫内膜异位症既可能通过直接侵犯输卵管引起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症,又可能通过改变盆腔微环境从而影响输卵管结构和功能引起不孕,目前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既往文献对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报道非常有限,且差异大(0.29%-4.0%)。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到底有多少?其真的是一种罕见病吗?探明其真正发病率将有助于加深对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为输卵管性不孕症发病机制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目的:1.探讨三组疾病(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组、非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异位妊娠组)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及差异;2.探讨输卵管不同部位(间质部、峡部、壶腹部及伞端)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差异;3.探讨输卵管不同组织层(浆膜层、肌层、粘膜层)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差异;4.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分期(I、II、III及IV期)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相关性。5.探讨输卵管卵巢粘连程度与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行手术切除输卵管患者的输卵管组织和临床资料,记录年龄、住院号、既往病史、术中诊断、盆腔粘连分期、输卵管卵巢粘连程度分期、术中冰冻诊断等资料,并按患者疾病的临床诊断类型分三组(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组、非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异位妊娠组)。对输卵管间质部、峡部、壶腹部和伞端分别取材固定、石蜡包埋并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初步诊断。同时,进行CD10免疫组化确诊,最终确定TEM的发病情况。结果:自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共收集患者标本105例,排除绝经患者24例后,合计收集标本8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组28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组29例、异位妊娠组24例),HE染色初步诊断TEM共9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组6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组2例、异位妊娠组1例),免疫组化CD10均阳性,确诊TEM9例。TEM发病率为11.11%。左侧输卵管和右侧输卵管TEM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三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组、非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异位妊娠组)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分别为:21.43%、6.90%、4.17%,无统计学差异(P>0.05)。2、输卵管间质部、峡部、壶腹部和伞端的TEM发病率分别为:0、8.74%、4.76%、0.95%,有统计学差异(P<0.05)。3、输卵管不同组织层(浆膜层、肌层、粘膜层)TEM的发病率分别为:4.55%、1.82%、2.73%,无统计学差异(P>0.05)。4.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分期(I、II、III及IV期)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分别为:0、100%、16.67%、16.67%,无统计学差异(P>0.05)。5、双侧输卵管卵巢粘连不同分期(I、II、III及IV期)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分别为:27.27%、0、50%、18.75%,有统计学差异(P<0.05)。6、左侧卵巢内膜样囊肿、其他囊肿和无囊肿,TEM发病率分别为:33.33%、0和9.38%。右侧卵巢内膜样囊肿、其他囊肿和无囊肿,TEM发病率分别为:28.57%、0和10.14%。卵巢囊肿与同侧TEM的发生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7、左输卵管积水和不伴积水TEM发病率分别为:33.33%和7.25%,右输卵管积水和不伴积水TEM发病率分别为:30.77%和7.35%。输卵管积水与同侧TEM的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既往文献报道。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发生于输卵管峡部和壶腹部,与输卵管解剖层次无关。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无关,而与输卵管卵巢粘连有关。输卵管积水TEM发病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