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HCS区延8-延9油层组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已经进入了中高含水阶段,开采中出液量含水率上升速度快、整体水驱效果变差。归根到底是对剩余油赋存状态及位置不清楚。急切地需要开展储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定量地确定延8-延9储层非均质性,找出剩余油形成条件、富集规律,指出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域,为下一步油田开发井网布置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建立了精细的可以反映地下情况的油藏地质模型:将延8-延9进行精细对比,将延8分为4个小层,延9分为3个小层;油层主要分布在Y84、Y91、Y92等3个小层,占总有效厚度的80%,是下一步油藏开发的重点。从上到下河道砂体规模和厚度依次增大。HCS区纵向上由相互叠置的Y81-Y82和Y83-Y93两个独立油藏构成,油藏均存在边底水。研究区整体构造背景与盆地一致为一较平缓的西倾单斜,但是发育低幅度构造,构造高点、鼻隆和小背斜等局部构造发育。(2)通过运用常规参数的求取定量评价了储层的非均质性,着重研究了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以及平面非均质性。上部油藏层内非均质性较弱,而下部强。HCS区主产层均质韵律发育、内部存在小夹层,有利于水驱油。储层层间非均质中等偏弱,多层合采层间干扰不大。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很强,易形成水窜。主要的水窜区位于 H201-15→H201-9→H201-2→H检 201-1→H201-3→H201-20一线。(3)研究认为本区中高含水阶段的剩余油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特点,研究区剩余油主要受油藏微构造、储层非均质性和注采状况综合控制。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表明:HCS区主要有构造高部位剩余油、水体封堵剩余油、未列入原开发方案剩余油、已动用油层内残留剩余油等4类剩余油。(4)根据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特点和类型,为完善注采关系、提高水驱控制和水驱动用程度。提出补孔、堵水、转注等调整挖潜措施9井次,部署建议井位4 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