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我国文艺评论摆脱了传统历史语境的桎梏,大踏步地走向了互联网时代,在波涛汹涌的消费浪潮裹挟下形成了一个极具开放性、包容性、复杂性的媒体话语空间。这个在审美标准、批评风格,批评语言、媒介平台等方面都表现出区别于传统的网络文艺评论话语方式,正以独立自主的姿态,革故鼎新的气势和锐不可挡的勇气构筑中国文艺评论发展的宏观未来。网络文艺评论作为一个新兴的文艺评论现象,它的形成不单单是自身演变的结果,更是在历史巨轮的不断推动下,文艺评论体系的更新。文艺评论由评论者、评论对象和评论文本组成。作为文艺评论三元素之一,网络文艺评论文本的特征集中体现在评论话语方式的嬗变。网络文艺评论话语方式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八十年代,第四次文代会开启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批评思潮,形成了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反思性、审美性的集体话语方式。这种话语记忆在九十年代得到发展,使得学院批评话语成为社会的主流声音。与此同时,民间评论的“暗流”随着互联网的介入也开始发展。千禧年后,消费文化的不断渗入和虚拟空间的不断扩大使得网络文艺评论话语方式呈现出更加多元包容的时代特征。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网络文艺评论话语方式在变与不变的统一、静与动的相宜、冲突与和谐的不断交替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作为网络文艺评论话语主体,网络文艺评论者经历了话语权之争。从八十年代学院批评风潮下传统评论家身份的陆续回归,到90年代传统评论家身份的地位确立,再到新世纪初期传统评论家身份的质疑并开始了与民间评论家的话语权之战,最后是2010年后转向对大众评论家崛起的重视。社会的快速变化对那些拥有着不同时代经历的评论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伴随着话语主体的群类分化,文艺评论的话语方式也发生了断层式的改变,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评论话语的新时代特征是指:评论话语成为一种社会实践。这种实践不仅表现在它是语言表达自身的方式,更是人际交往中的工具,还是指示、组成和建构世界的重要力量。首先,文艺评论话语方式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语言。网络时代评论语言发生的改变包括指称关系的变动(赋予“所指”新的概念、增加“能指”的数量)、话语的拿来主义(英语缩略语的使用、双语混杂语的创造)及视听语言的崛起(文艺评论栏目的普及)等。其次,文艺评论话语方式传播的关键是群体认同。通过对不同话语方式的选择性使用,文艺评论者得以在自身与圈层、阵地、机构、组织等之间确定归属关系。(如:以趣缘为基础的民间评论圈、以身份为基础的学院评论机构、以媒介为基础的流量评论阵地)进而使得新的话语方式在群体中不断传播与发展。最后,网络文艺评论话语的社会意义在于打破了传统的、唯一性的话语秩序,并建立了一个多元性的话语体系,进而开启重塑中国文艺评论舆情环境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