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质量基因组信息的人参组织培养细胞全能性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dfhkot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一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名贵的药材之一,被誉为“百草之王”。人参的许多药效也被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研究所证实,并已被应用到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但由于生长周期长,加之过度人为采挖,野生人参资源逐渐萎缩并面临枯竭,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因此,人参的利用主要依赖栽培人参。但可供人参栽培的土地资源有限、栽培人参的质量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人参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生物技术有望助力这些问题的解决。例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繁殖珍稀人参种源,以及通过基因组选择技术缩短人参育种年限等。但相关技术的建立需要一系列的基础研究性问题的解答。如,人参组织培养再生能力(细胞全能性)如何?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程度怎样?而无论是对这些基础科学问题的回答,还是基于基因组学的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的研发,都需要有高质量的人参基因组信息。大量研究表明,植物离体培养愈伤组织的细胞全能性经过一定的继代时间(通常1-2年内)后会迅速下降乃至完全丧失。尽管植物细胞全能性下降或丧失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包括染色体不稳定性在内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somaclonal variation)被认为是主要原因之一。染色体不稳定性(chromosome instability,CIN)包括数目和结构2个方面。染色体数目不稳定性指整条染色体的丢失和/或增加;而染色体结构不稳定性包括易位、倒位和大片段的拷贝数变异。此外,在诱导愈伤组织的去分化过程和后续继代的过程中,会造成正常细胞调控受损,引发包括核苷酸序列变异(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和小片段插入/缺失(insertions/deletions,Indels)等类型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针对上述人参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本研究提出以下科学问题:(1)人参愈伤组织继代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全能性的衰减或消失?(2)人参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是否会出现染色体水平(CIN)和核苷酸序列水平(SNPs)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如果发生,其规律性和特点是什么?(3)染色体水平(CIN)与核苷酸序列水平(SNPs)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之间是否相关?(4)染色体水平(CIN)和核苷酸序列水平(SNPs)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人参愈伤组织细胞全能性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如以上提及,本研究也将完成高质量的人参基因组信息,为回答以上问题创造前提条件。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本研究采用最新的三代Nanopore测序+Hi-C辅助基因组组装和染色体挂载相结合的技术,完成了1个高质量人参基因组的组装和注释。研究获得了序列总长度为3.36 Gb,contig N50为28.71 Mb(99.93%挂载到染色体),总测序深度覆盖基因组76.74x的人参基因组序列,包括3.07 Gb的重复序列和65,913个蛋白编码基因;其次,本研究利用连续继代12年的人参愈伤组织,评价了人参愈伤组织的全能性,研究了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情况。研究发现人参愈伤组织具有近乎永生的再生能力,即细胞全能性,而且人参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12年后在染色体数量和结构上保持高度稳定,即未出现明显的CIN;再次,本研究详细分析了第5年、第9年和第12年继代的人参愈伤组织中可能参与染色体稳定性和细胞全能性维持的基因表达情况。研究发现,通过同源比对获得的与拟南芥全能性相关、与人染色体稳定相关的人参同源基因,在3个不同时间的人参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样本中都稳定表达,GO富集显示这些基因在特定的生物学过程中发挥了诸多重要作用;最后,本研究对长期培养的人参愈伤组织的再生植株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并进行了全基因组单碱基分辨率的遗传变异分析,探讨了变异基因的基因组特征、染色体分布、基因类别,以及与表达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再生植株内存在SNPs形式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其主要特征为:(1)非随机分布在人参染色体的不同区域上;(2)非同义突变率高于同义突变率;(3)细胞全能性和染色体稳定性相关基因的突变率低于整体基因;(4)突变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非突变基因;(5)突变基因富集到参与组织、发育和繁殖等关键生物过程相关的基因途径。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成功组装高质量人参基因组基础上,首次发现了离体培养人参愈伤组织具有的2个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即长期的细胞全能性和染色体稳定性,并为后续探究决定这2个特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候选基因。此外,发现离体培养人参愈伤组织在核苷酸序列水平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没有影响染色体稳定性和细胞全能性。本研究结果加深了我们对植物组织培养细胞全能性及其与染色体稳定性和核苷酸序列水平变异关系的理解,为通过离体培养愈伤组织扩繁珍稀人参种源的可行性提供了科学依据;组装并注释的高质量人参基因组为人参进化研究和基于基因组选择的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建立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根据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人口达14.1亿,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3.5%,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居家养老将成为未来主要养老模式之一,该模式中异常跌倒是独居老人的最大威胁之一。针对跌倒的事前预防、事中检测、事后评估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随着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发展,如何快速且准确地识别出监控视频中独居老人异常跌倒行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基于YOLOv5算法提出了一
四氯乙烯(PCE)广泛分布在环境中,主要来自于工业过程、干洗、纺织加工和金属脱脂等行业,尽管PCE现阶段已被干洗行业禁用,但由于其具有很好的挥发性和稳定性,容易在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且稳定存在,因此仍然是当下关注度较高的地下水污染物之一,属于2A类致癌物,人类与之长期接触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探寻一种廉价的、无害化转化PCE的技术是十分必要的。硫化物是自然环境中含量丰富的还原试剂和亲核试剂,例如
光电探测器作为一种利用光电效应直接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装置,普遍应用于军事国防、环境监测、医疗通讯等各个领域。迄今为止,传统光电探测器由于其制造过程复杂耗时、成本昂贵、材料固有性能限制等缺点,导致其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许多限制。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具有高吸收系数,高迁移率,可调节带隙,长载流子扩散长度以及可溶液加工等优点,基于钙钛矿材料制备光电探测器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人员尝试利用聚合
青藏高原热状况对全球环流和降水形势产生显著影响,高原上空大气的非绝热加热及其变率是影响亚洲夏季风强度与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本论文围绕高原夏季大气热源的年代际变化,深入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对北半球不同区域环流、降水的可能影响机制。此外,针对1979年至今全球变暖增速背景下,高原作为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其上空大气热源变化趋势及其与北半球中纬度环流趋势型的潜在联系也进行了初步讨论。主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能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可再生清洁能源的研究迫在眉睫。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光生伏打效应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凭借优异的光伏性能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目前,其最高认证光电转换效率已提升至25.7%。虽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光伏领域中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但是,实现其商业化的应用仍旧面临很多问题。如存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各层材料的能
阿尔兹海默症(AD)是一种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是痴呆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患有AD的病人每年都在增加,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AD的发病机理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然而,AD病因极其复杂,其中β-淀粉样蛋白(Aβ)级联学说被认为是AD发病的关键机制之一。目前,对AD药物的研发大多都是基于Aβ的致病机理来展开的。随着生物学的不
新生代是预测地球未来气候发展变化的重要参考时期,也是地质历史上与人类生存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时期。随着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地球未来极有可能发生类似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的全球变暖事件,如晚渐新世和中新世的“温室地球”:晚渐新世为古近纪最后一个时期,与现今相比,温度高约4°C,p CO2高约300ppm;中新世为新近纪第一个时期,温度和p CO2均略高于现今。晚渐新世至中新世时期,地球由温室向冰室过渡,同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作为一种直接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传感领域。光子晶体光纤具有多变、可控的结构和优良特性,因此成为光纤传感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设计出一种新型光子晶体光纤,然后将其与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结合生成传感器,并且分析了新型光子晶体光纤的基本特性和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的传感特性。本文的主要内容为:1、介绍了光子晶体光纤的研究现状和分类,着重介绍了光子晶体光纤的基本特性
作为二维材料家族的典型代表,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TMDs)具有可调的带隙、高的光吸收系数、高载流子迁移率、无悬挂键的表面等优点,并因此在光电器件领域大放异彩。目前,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法可实现大面积、高质量的TMDs单一材料及其异质结构的制备。不过,CVD法制备的TMDs样品通常
相转化聚合物膜具有重量轻、易于功能化、制备工艺多样、孔结构可调等诸多先进功能和显著优势,有望应用于传感器、低介电、电磁屏蔽等领域。与其他制备聚合物多孔膜的方法相比,湿法相转化法具有简单、可控、易操作、微孔结构可调、适用于规模化制备等优势,被认为是向聚合物基体中引入多孔结构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聚芳醚腈作为性能优异的新型特种功能聚合物具有高强度、耐高温、抗氧化、耐腐蚀等显著优点,在航空航天、电子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