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极化码译码算法优化与高效硬件实现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un3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最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在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进,使得国家、社会发展与国民生活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提高。移动支付、网络会议、网上课堂、远程会诊、云诊室等基础服务概念层出不穷,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人民幸福感。除了人民基础生活服务方面,无人驾驶、智能工厂、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概念的提出所需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传输效率给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意味着5G网络要面对更多的应用需求和更多元的无线移动场景。信道纠错码是通信系统在进行信息传输时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在发射端对信息进行适当的冗余信息增加以对抗在传输中的信道噪声,提高数字信号的传输可靠性。5G NR标准规范了新一代低延时、高速率、高可靠度的移动通信需求。目前,极化码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的信道编码已经被采纳为5G增强型移动宽带场景(e MBB)控制信道的短码方案。并且作为第一个被理论证明可以达到香农信道容量的信道编码,极化码更加受到国内外通信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将主要研究极化码译码算法的优化以及相应算法高效硬件实现的问题。目前极化码主流的两种译码算法——连续干扰消除(SC)算法和置信传播(BP)算法。两种算法在实际译码中各有其优劣势,因此被许多学者进一步研究。为了弥补SC算法性能的不足,连续干扰消除列表(SCL)算法被提出,随后简化连续干扰消除列表(SSCL)、快速简化连续干扰消除列表(Fast-SSCL)算法被提出,用来降低SC、SCL算法的译码时延,进而优化译码复杂度。而针对并行的BP算法来说,置信传播列表(BPL)置信传播翻转(BPF)等基于BP的优化算法被陆续提出,在保证原始BP算法低延时高吞吐率的优势下进一步提升其性能。本文针对SSCL算法译码复杂度讨论且研究了SSCL算法对特殊节点进行路径分裂问题。对于原始精确的SSCL算法来来说,其采用的是最大似然判决原则,对rate-1节点所包含的所有信息位逐一翻转进行路径分裂,对于一个规模为Nv的rate-1节点来说,需要分裂出2Nv条路径再进行路径排序、选取。这就导致了随着极化码N的增加,rate-1节点规模的增大,精确SSCL译码算法的复杂度将呈指数增长。目前的译码策略偏向通过仿真实验得到特定译码场景下的特殊节点分裂次数,但其策略缺乏灵活性。为了能够收紧路径分裂界且使得分裂次数能够灵活地自适应极化码信道情况,本文提出了最差路径比较分裂策略,基于该策略的SSCL译码算法利用了每次分裂路径的PM取值特点,将每条分裂出的新候选路径与当前最差路径的PM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有必要分裂。该策略可以灵活地适应判断极化信道的优劣,有效抑制较差路径在rate-1节点的分裂,为rate-1节点提供一个适应信道状况的灵活分裂界,在保证原算法译码性能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算法的计算复杂度。本文针对目前现有的BPF译码算法,总结了其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一共可以概括为三点:翻转集合建立实验、排序复杂度以及校验检错方案的制定。这三方面关系到算法本身的性能表现以及计算复杂度,同时也会影响到后续硬件设计与实现相应指标的优化情况。基于总结的BPF算法表现的三方面,预先翻转的BPF算法——A-BPF算法被提出。A-BPF算法考虑了BP译码与翻转集合的时序、建立易错比特的选取以及校验检错方案对BPF算法性能的影响并对应给出了对GBPF算法的优化方案。通过仿真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对于极化码P(1024,512)来说,A-BPF算法当在FER=10-4处翻转集合规模大小为T=16和T=64时,A-BPF算法比GBPF算法分别多出0.11d B和0.17d B增益,优于BPL,L=16算法0.23d B。并且可以在一定复杂度下达到CA-SCL L=8的性能。关于高效硬件实现方面,本文讨论了提出的A-BPF算法的硬件设计以及各个特有模块的设计与优化问,给出了A-BPF译码器顶层设计结构,包括双列BP架构、校验检错单元以及比特翻转管理单元。前两者从基本上按照A=BPF算法进行设计。最重要的是对A-BPF译码器中比特翻转管理单元中排序网络设计的研究。因比特翻转排序单元中排序网络面临极化码码长增加规模逐渐变大的问题,本文就对其硬件复杂度方面的优化问题展开讨论。采用全双调排序网络的剪枝优化与排序网络的折叠优化,根据A-BPF算法中搜索集合与翻转集合规模大小,将全双调排序网络中不必要的CSU进行合理剪枝优化,降低硬件复杂度。在折叠优化方面,根据排序网络内部结构特点,我们采用“分而治之”的分组排序思想,将大规模排序网络进行拆解,用相同结构的小规模排序网络组成最终符合模块功能要求的大规模网络,进而提出排序网络的复用架构实现对原始大排序网络的折叠优化。大大降低了硬件复杂度,缩短了排序网络的关键路径。最后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A-BPF译码器保证了BP译码器本身的高吞吐率特点并提升了译码性能,使得其能够更好地适应高速率、低延时的实际译码场景。除了主流SC译码和BP译码算法之外,本文研究了类LDPC的BP译码(LDPClike-BP)算法的性能优化以及硬件实现问题。提出了两种错误VN定位策略的类LDCP的BP翻转(LDPClike-BPF)算法,并比较两者在不同信道场景下的优缺点。实验结果显示,在预设最大翻转次数Tmax=20的情况下,对P(1024,512)LDPClike-BPF算法在性能达到FER=10-4时优于传统BP算法0.33 d B。随后重点讨论了关于LDPClike-BPF算法的硬件设计与实现问题。通过与不同架构的BP译码器比较,LDPClike-BPF译码器在吞吐率以及硬件效率方面均有不错的增益。
其他文献
导航贯穿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始终,被广泛的运用于航海定向、无人机技术以及汽车驾驶等领域。单一的导航系统的局限性已难以满足军用以及民用领域对定位精度和实时性的需求,而组合导航技术很好的克服了单一系统的缺陷。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SINS(捷联惯性导航系统)两者的组合较为常见,本文提出一种基于MEMS-IMU微惯性组合导航系统,将GNSS同MIMU进行组合,使用载波相位双差模型,通过旋转双天线基线
自动情感识别技术在各种智能系统中的应用具有很大潜力,包括智慧教育、在线游戏、智慧医疗等。由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出现,自动情感识别技术经历了由基于手工浅层特征的传统识别方法发展为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由基于单一模态的分类器发展为基于多模态聚合的情感识别的过程。其中最常使用的模态是通过视频数据获取的语音-视觉双模态,目前关于语音-视觉情感识别的大多数文献由于从这两个模态提取特征的方法和多模态聚合的方法存在
汽车漆面不仅仅作为汽车零部件的保护层,其美观程度往往决定了用户在购买时的第一印象。目前,汽车漆面表面缺陷检测主要以人工检测手段为主,该方法效率低、稳定性差,且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近年来,机器视觉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表面质量检测中的难检、误检、漏检等问题得到了解决。针对目前汽车漆面检测存在的检测效率低、系统复杂、稳定性差等问题,本文以汽车引擎盖表面作为研究对象,将机器视觉技术与
多波束天线能够以较窄的波束、较高的增益覆盖较大的空间区域,且能够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波束工作状态,在卫星通信、雷达探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比特编码阵列天线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多波束天线,受到天线学界的大量关注。它将有源器件加载在天线单元上,通过控制其偏置电压,对天线单元的辐射相位进行量化调节,从而实现阵列的多波束辐射功能。相比于传统的相控阵技术,比特编码多波束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有利于商业化的大
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CMOS工艺的宽带射频功率放大器,包含驱动级放大器及级间匹配网络、功率级放大器及输出匹配网络。更宽的带宽、更好的效率和低成本是移动无线通信系统设备近年来的一个发展趋势,能够覆盖多个通信标准的单片集成电路成为了迫切的需求。本文以此为思路,采用130nm CMOS工艺,设计了一款覆盖1.2~2.5GHz的宽带射频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PA)。本文介绍了功率放大器
近年来,由于宽带大容量信息传输及卫星通信等需求的持续增长,微波毫米波频段已经成为国际电磁波频谱资源研究、开发和利用的重要频段。微波、毫米波天线作为微波、毫米波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微带天线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剖面低、结构简单、便于集成等优点,广泛地应用于卫星通信、雷达、相控阵等微波毫米波系统中。同时,具备多层加工条件的低温共烧陶瓷(Low Temperature Co-fire
超密集组网(ultra-dense network,UDN)是5G阶段引起业界普遍关注的技术研究方向和网络站点规划的重要方式。该技术将5G基站小型化、微型化,将通信网络演进成多层超密集异构的形式,使得小区大小和传输距离减小,从而增加单位面积内的小微基站的密度,配合干扰协调技术可以带来显著的传输增益。同时,随着通信网络边缘节点的运算能力的提升以及基站间通信端口性能的逐渐增强,5G网络对各个边缘节点的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随着无线通信需求的日益增加,未来移动通信系统需要进一步提高通信速率和质量。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能够充分挖掘空间资源,在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向更高频段发展的背景下,其依旧是最具潜力的研究热点。感知通信一体化(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ISAC)旨在将无线
学位
电磁超表面是一种由亚波长尺寸单元周期性或非周期性排列形成的人工二维平面结构。电磁超表面因为其强大的电磁波调控能力,在过去的数十年间获得了研究者们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其在微波和光学等领域获得了一系列应用,包括奇异偏折、RCS缩减、全息成像和超薄透镜等。随着时域数字编码超表面的提出,超表面更是首次具备了调控电磁谐波分布的能力,并逐渐开始被应用于谐波波束调控、宽带频谱隐身、多普勒欺骗和新体制无线通信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