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原生态系统作为五大陆地生态系统之一,不但是联系着植物生产与动物生产的纽带,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畜牧业发展的保障。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作为我国主要的草原牧区,草原面积比重达到全盟总面积的88%以上,食草家畜拥有量位于全国首位,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但该地区亦是自然灾害高发区,其中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最高,持续的时间也最长,涉及的范围亦最广,对草原牧区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也最为严重。因此对锡林郭勒盟草原牧区的干旱灾害风险进行区划与分析,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对减轻该地区干旱灾害带来的灾害损失以及提高其社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锡林郭勒盟及其周边地区27个气象站点,近30年5-9月间月尺度的温度数据及降水量数据、遥感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GIS和RS技术为支撑,利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对锡林郭勒盟草原牧区干旱灾害风险的四因子,即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孕灾环境敏感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等因子选取相应的指标,并对其进行单项因子进行区划和分析,最终对锡林郭勒盟草原牧区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进行了区划和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对锡林郭勒盟草原牧区干旱灾害风险指标的选择为: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采用相对湿润度指数法计算其干旱强度与干旱发生频率;承灾体易损性指标采用该区各旗县农牧民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地均牲畜头数和草原面积比重。孕灾环境敏感性指标采用该区坡度、植被覆盖度、草地类型、土壤类型和地下水资源富水程度。防灾减灾能力指标采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农牧民人均收入和在校生比例。(2)锡林郭勒盟草原牧区干旱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的区划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西部为高危险和次高危险区;中部为中危险区;东部为低危险区和次低危险区;承灾体易损性的区划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南部易损性最高;中部大致为中易损性区;北部易损性较低。孕灾环境敏感性的区划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东部为高敏感和次高敏感区;中部为中敏感区;西部为低敏感区和次低敏感区。防灾减灾能力的区划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的二连浩特市以及中部地区为高防灾减灾能力和次高防灾减灾能力区;南部地区多为中防灾减灾能力区;其他地区为次低和低防灾减灾能力区。(3)锡林郭勒盟草原牧区干旱灾害风险指数的分布特点为西部高于东部,并且呈规律性分布。位于锡林郭勒盟西部的二连浩特市和其周边的苏尼特右旗西部地区为高风险区;苏尼特右旗南部、苏尼特左旗中南部、正镶白旗北部、阿巴嘎旗东北大部分地区、锡林浩特市南部以及东乌珠穆沁旗和西乌珠穆沁旗的西部均属于中风险区;正镶白旗东南部、正蓝旗南部、多伦县、东乌珠穆沁旗和西乌珠穆沁旗东部为低风险集中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