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顺凤台村犹如世外桃源,在这里生活的野民鄙老们悠然自得,商业的繁荣带来了如莺的江南小调,一种特殊的说唱艺术在凤台悄悄萌生,逐步发展成为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的戏曲表演形式。同时又借鉴和吸收了当地民歌音调和中路梆子的音乐曲牌、锣鼓经、蒲白等表现手段,演化为风格独特、形式多变、兼有江南风味的北方小戏——凤台小戏。凤台小戏在和顺凤台村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农闲时节围坐自演自乐。潜移默化中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后人,口耳相传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本土“艺人”。每每说到小戏,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能吭上几句,但问起小戏从哪里来,到没有确切的时间记忆和记载了。凤台小戏的唱腔曲调多来自民间流行的俗曲、小调,老百姓听见怎么好听就怎么唱,常常以散板、慢板、中板、快板等不同节奏和速度来表现人物不同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凤台小戏的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主奏乐器以扬琴和笙为主,配以二胡、竹笛、三弦、四弦、二股弦等演奏。演奏起来有浓郁的南方丝竹乐味,清雅悦耳。武场打击乐器以板鼓为主,配有小战鼓、小锣、小镲、碰铃、梆子和五音锣。不用大锣、大镲。凤台小戏的化妆多学中路梆子。小旦色彩较浓重,显得年轻、漂亮、活泼、可爱。正旦妆略为淡一些,显得较为典雅、大方。丑角的化妆比较随意,一般是随心所欲地将脸面画成夸张的丑,而且能够体现人物滑稽和粗俗的个性,并无定式。凤台小戏的剧目比较零散,散轶的较多。现存有《寄简》《拷红》《践别》《逾墙》《避雨》《送灯》等剧目三四十个。新的剧目多随时代的变化来演绎出剧目剧本。凤台小戏的语言,善于运用诗歌中常用的兴、比手法,语句生动活泼,运用自如,精炼形象,韵律和谐,朗朗上口。句式有十字句式、七字句式、五字句式、四字句式、三字句式,还有类似宋元曲结构的长短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干净洗练的艺术手法。本文正文从八个部分对小戏进行探讨,第一部分前言,介绍和顺县凤台村的乡土风情,前人对小戏的研究和本文的调整研究及突破;第二部分对小戏相关研究状况进行述评;第三部分探寻小戏的起源。笔者从名称说,江南说,商路即戏路之说三个方面来探讨凤台小戏的起源。第四部分梳理小戏的发展。笔者把凤台小戏的发展分成七个阶段,包括雏形期,形成期,定型期,兴盛期,借鉴期,停滞期,恢复期。在小戏的阶段发展中看出小戏发展的艰难;第五部分凤台小戏的体制。本文从角色体制、角色表演、音乐体制与乐队器乐、舞台艺术特征几方面来阐述;第六部分分析凤台小戏的剧目与剧本。在剧本分析中本文从西厢故事爱情剧本、才子佳人爱情戏、百姓日常生活琐事、改编至传奇或小戏、其他剧目来具体分析;第七部分凤台小戏的演出与艺人。第八部分分析和探寻凤台小戏的处境与出路。凤台小戏的出路虽然极具艰难和坎坷,但笔者相信小戏的未来一定会灿烂如昔,因为有一些痴迷于小戏的人士,不遗余力地为小戏的创新与发展而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