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保障与国族认同——以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权利保障为切入点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dx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使民族国家这一想象的共同体稳定而有序运做,为了使国家在决策、行动领域的权威获取资源和合法性基础,多民族国家必然要建立某种统一的连结纽带和认同基础,有效的实现国家整合,而这对于地缘、民族、宗教、文化、经济情况特殊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对此这种纽带是什么?作为这一地区的个体更应强调其民族、文化认同还是国家、宪政认同?是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强化国族认同,同时又不因此而影响个体自由和权利,还能防止使其走向激进的民族主义?是同根同源的血缘亲情、患难与共的历史记忆、难以互舍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的渗透灌输?还是共同的公民身份及其权利保护?本文正是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尝试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为切入点,采用理论与实证、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回答这些问题,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第一章主要在多民族国家宪政建设的背景下,以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为切入点,通过对多民族国家宪政建设与少数民族个体认同选择、国族认同与民族认同的论述,证明国族认同是多民族国家最为主要的连接纽带和认同基础。   第二章主要通过对多民族国家强化国族认同方式的反思,并借鉴泰勒、罗尔斯和哈贝马斯的观点,从理论方面指出权利保障是国族认同的制度基础与宪政保障,是现代法治社会增进民族成员国族认同的核心方式:其不仅可以增进少数民族的国族认同意识,而且可以使国族认同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三章主要借用一系列“替代性指标”从更为微观和实证的角度求证随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权利保障程度的提高,民族成员的国族认同意识由此也获得了相应的提高。从而进一步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权利保障与国族认同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也从另一方面展现了建国以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权利保障取得的成就。   第四章、第五章在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权利保障的进一步发展所面对的障碍性因素的实证分析上,指出这些因素必将成为影响这一地区少数民族国族认同的潜在阻力。并针对这些问题,就这一地区公民权利保障的路径选择与措施补正提出一些初步性建议,以期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的国族认同。   结论部分进一步厘清文章的分析脉络,并由此推演出论文的最基本结论:国族认同是多民族国家最为主要的连接纽带和认同基础;在现代法治社会增进民族成员的国族认同意识应主要通过法律手段,而不是通过诸如文化,意识形态,政治策略等方式来实现。   同时,前瞻性的指出这一结论对于将来的全球公民社会仍有可适性。  
其他文献
临夏县先锋乡何堡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从全村实际出发,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为核心,以固本强基、强村富民为主线,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
多年来,科研院所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探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然而,随着科技创新工作的逐步推进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院
摘要 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大量元素水溶肥料能促进棉花生长发育,生长稳健,叶色深,改善产量结构,增产、增收的效果较好。  关键词 大量元素水溶肥料;棉花;肥效  中图分类号 S562;S1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5-0027-01  通过肥效对比试验,验证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在棉花上的增产效果及增产的稳定性,在喀什地区棉花上
庭前证据交换制度是审前准备程序的核心,建立庭前证据交制度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率,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等功能和价值。由于我国庭前证据交换制建立时间较短,无论是
“金华火腿”是浙江省金华市著名特产,相传起源于宋代,距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它以色、香、味、形“四绝”闻名于世。浙江省食品有限公司于1983年通过行政手段获得了“金华
我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办过多种党刊。1975年9月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本党刊。创办初期,它是一本宣传民主与科学的进步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正式成为党
家屋研究在人类学的研究领域,自最早从西方建筑学引入,已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在人类学传统研究脉络上,家屋一直被认为是体现当地社会认知架构、文化习惯、社会关系、意识形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统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全局。坚持科学发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做好纪检监察工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
要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我国未来必须以循环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以构建循环型社会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良好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将成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