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管河厅的设置及其演变

来源 :渤海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nanom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清一代,江南地区始终是全国的经济命脉所在。疏浚修治黄、运两河,既可开展漕运,将南方漕粮、银钱运至京师,又可便利农业灌溉,稳定地方生产发展。因此清代统治者借鉴前代尤其是明代河官体系的设置经验,重建一套更为系统的河道衙门体系,治河济运,十分必要。故清代河道衙门的职官设置和管理,一直备受学界重视。其中的管河厅同知、通判,上承河道总督、都水分司和管河道的修防指令,下督沿河各汛州同、巡检、吏目、典史等下级管河官员的河工实务,成为直接关系修建堤堰坝闸和各项杂务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一环。相较于明代,清代管河厅的设置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职官建置不断臻于规范和完善。若从时空分布的角度切入,辅以具体的案例分析,我们可将清代管河厅的演变脉络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顺治年间在承袭明制的基础上设置管河同知、通判,但明清相较又有所不同。明朝政府在设置管河同知、通判时鲜少关注黄河的治理,且明代管河同知、通判由府之佐贰充任,并未完全脱离地方行政体系的管辖。自顺治朝起,至康熙八年(1669),清廷则关注到黄、运两河流经的地区,设置区域逐渐扩展,所设管河同知、通判较明代更专业、独立,设置愈加细化,职掌愈加分明。第二阶段,康雍两朝尤其是康熙九年(1670)圣祖亲政之后,管河厅的数量增长幅度较大,而且分布区域更为扩展,空间布局更为合理。第三阶段,乾嘉两朝管河厅建置最终定制。在此时期,为适应职官定额的规定,清廷或将额设管河厅互相改调,或令地方佐贰兼管河务,巧妙的实现控制河厅数量的目的。然而,遇有紧要工程,额设河厅难以兼顾,就出现了分设、添设河厅的案例。经过一系列的调整,管河厅的数额继续增多,地理分布更为繁密,涉及范围更为广泛,最终成为一种制度稳定下来。第四阶段,道咸以后管河厅建置逐渐裁汰、改革。在河势、财政、政治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清后期管河厅的设置演变总体上呈递减态势,且递减的幅度较大,涉及的范围较广,其间也不乏增添河厅的现象,但数量较少。直至光绪末年河道衙门全数裁撤,清政府不再设置专职河官,各级河官渐次裁归地方水利机构,管河厅建置就此不了了之。通过梳理以上演变过程,能够清晰的展示清代管河厅的发展趋势,进而窥探清代河官的发展趋势。时至今日,运河虽已退出历史的舞台,然黄河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依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对黄河的生态保护,促进黄河流域的稳定发展,沿河各地均设有黄河水利委员会等管理机构,只有透彻研究古代统治者对黄河等河流的治理举措和管理智慧,秉要执本,才能对今天的水利官员设置和管理有所启示。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15名,进行为期6周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分析训练前后患者步态参数、步态不对称性、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总分及各分项得分的差异。结果:最终有12名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完成试验。经6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后,患者的步态参
2003年开始,以“非典风暴”为契机,在全国范围内开启了系统化行政问责制度的建设,其旨在通过构建责任政府的倒逼式民主机制,约束各级地方官员的行为和工作。目前,行政问责主
高中时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为了促进高中生身心两方面的正确塑形,需要注重他们的道德品质教育,在学校的学习生活 中,班主任老师对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管理都起着决定性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不断加深,内陆港作为内陆集装箱多式联运枢纽,其开发建设既有利于港口拓展内陆腹地、优化内陆集装箱运输网络,也便捷了内陆
低碳钢的碱脆是低碳钢在碱性介质中应力腐蚀开裂(SCC)的一种形式。是碱液蒸发器破坏的主要原因。本文讨论了低碳钢在NaOH溶液中的阳极化行为、碱脆临界电位、焊缝和热处理条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城市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进行资本与信息的交流,导致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社会经济活动也逐渐突破区域的限制,传统地域逻辑中的城市等级关系以及同级中心所控制的区域不会出现重合现象的思维定势被打破,城市体系研究中等级体系理论和规模分布方法开始失去合理性基础,难以在新时代背景下准确反映城市间的联系问题。城市网络以各节点之间非等级的横向联系为基础,适应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并逐渐成
微课进入初中英语课堂,真正实现了对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形式的补充,拓展了英语课堂教学的空间,展现了课堂魅力,呈现了语言精彩,高效实现了英语知识的传播,提升了英语课堂教学实
概述:慢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CC)是指胆囊的慢性炎症性改变,临床上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会因饮食不慎等加重或反复、呈慢性迁延性改变,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右上腹或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