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城市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进行资本与信息的交流,导致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社会经济活动也逐渐突破区域的限制,传统地域逻辑中的城市等级关系以及同级中心所控制的区域不会出现重合现象的思维定势被打破,城市体系研究中等级体系理论和规模分布方法开始失去合理性基础,难以在新时代背景下准确反映城市间的联系问题。城市网络以各节点之间非等级的横向联系为基础,适应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并逐渐成为城市体系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从网络角度探索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及其效应成为城市体系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推动着城市体系领域研究的进步。长三角地区正处于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区域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日渐紧密,已经进入了网络化发展的高水平阶段。研究长三角地区内部各城市的联系程度、城市网络的整体强度及经济增长效应,有利于为协调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和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提供建议。本文首先对城市网络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并梳理有关研究进展,基于企业空间组织的视角,从城市网络联系的结构、联系强度等多维角度构建了城市网络的评价体系,测度长三角地区城市网络整体特征与各县区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然后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在传统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格局-结构-过程-机制”的基础上,增加了效应的内容,基于回归模型对长三角地区214个县区城市的城市网络经济增长效应进行测度和分析,同时尝试从更多角度进行研究,以期得出更多更新的研究结论,为提高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一些启示。研究结论表明,(1)长三角地区的整体网络强度在研究期间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整体城市联系网络已逐渐完善。2004年边缘地区的节点连接尚不完全,如石台县、旌德县等城市的网络参与度较低,到2013年,长三角地区整体城市网络已经较为发达,214个县区均接入城市网络,城市间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均衡性有所提高。(2)长三角地区城市网络结构向多中心演变。研究期间,长三角地区出现新的城市网络中心,浦东新区的网络中心地位逐渐被分散,西湖区、拱墅区、鄞州区、姑苏区、昆山市等县区联系强度增长明显,城市网络向多中心结构演变,但各中心县区的辐射范围有待进一步加强,石台县、旌德县等边缘县区的联系密切程度尚需进一步提高。(3)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水平整体较高,且不断提升,不同县区之间经济增长出现均衡化发展趋势,但差异仍然显著。(4)长三角地区城市网络联系强度存在经济增长效应。通过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得到,除传统的生产要素外,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网络联系对经济增长也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不同省份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与其他省份相比,安徽省城市网络经济增长效应相对较低。(5)长三角地区跨省级行政区划的城市联系仍然较少,需合理利用城市网络的经济增长效应,消除行政壁垒,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