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枸杞多糖(lyce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s,LBP)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理改变以及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及闭锁蛋白(Occludin)表达的影响,探讨枸杞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15只和糖尿病组(DM组)40只。糖尿病组大鼠给予腹腔注射STZ制备糖尿病模型,其中1只大鼠未成模,其余39只成模大鼠再随机分为LBP治疗组(LBP组)18只和DM生理盐水对照组(Nacl组)21只。LBP组大鼠予以枸杞多糖(160m g/kg/d)每日定时定量灌胃,Nacl组大鼠同样每日定时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直至处死前一天。三组大鼠自给药后继续分别饲养至4周、12周、20周时给予测血糖后处死。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记录不同时期各组大鼠的血糖值。采用HE染色光镜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VEGF及Occludin的表达情况。结果:1、成功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测各组大鼠血糖,CON组大鼠血糖浓度始终低于6.00mmol/L;在糖尿病大鼠给药后第4周、第12周、第20周,Nacl组血糖浓度持续增高,分别为27.1±4.23mmol/L、28.2±5.41mmol/、29.1±6.27mmol/L;而LBP组在同时间点血糖浓度均明显低于Nacl组(p<0.01),4周、12周、20周血糖浓度分别为11.8±4.13mmol/L、14.6±3.89mmol/L、15.8±3.99mmol/L。2、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学HE染色检查显示,在糖尿病大鼠给药后第4周、第12周、第20周时,CON组大鼠视网膜始终未见明显异常变化。第4周时,Nacl组已出现病理损害,LBP组大鼠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变化。第12周时,Nacl组和LBP组大鼠均出现视网膜病理损害,Nacl组大鼠病变较LBP组重,并且随病程增加逐渐加重,20周时其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杂乱无章,数量显著减少,毛细血管明显扩张。而LBP组在相同时间点与Nacl组相比,其视网膜厚度较厚,各层细胞排列较整齐,细胞数量较多,毛细血管轻度扩张,其视网膜病理损伤明显较Nacl组轻。3、视网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1)VEGF在视网膜的表达:在糖尿病大鼠给药后第4周、第12周、第20周三个时间点,CON组大鼠视网膜的VEGF表达量始终未有明显变化。Nacl组在第4周时其表达量与CON组比较就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随着病程的发展,大鼠视网膜VEGF表达量不断增高,12周、20周时其表达量与CON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BP组大鼠在第4周时其视网膜的VEGF表达量与CON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2w时VEGF表达量有所增加,与CON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随着病程的进展其表达量亦有增加,但明显低于同期Nacl组的表达量(p<0.01)。2) Occludin在视网膜的表达:在糖尿病大鼠给药后第4周、第12周、第20周时,CON组大鼠视网膜的Occludin阳性表达呈黄褐色,表达量始终未有明显变化。Nacl组在第4周时其表达量与CON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病程的发展,Occludin表达量不断减少,12周、20周时其表达量与CON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LBP组大鼠在第4周、第12周时其视网膜的ccludin表达量与CON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0w时Occludin表达量才有所减少,与CON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表达量仍高于Nacl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BP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浓度,能够有效的改善视网膜各层组织病理损伤,抑制视网膜VEGF表达量的增多,阻止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并上调Occludin表达量,稳定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的紧密连接,抑制糖尿病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从而发挥对糖尿病视网膜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