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广、种类多,它们是海洋碎屑食物链重要的中间环节,不仅是幼年鱼、虾和蟹等的饵料,而且在底栖食物网的能量运转和物质循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此外,小型底栖动物具有活动范围小、对环境的变化反应灵敏等特点,是环境改变很好的指示生物。小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作为海洋生物调查重要组成部分,深入进行小型底栖动物的研究,对于了解海洋底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建立生态动力学模型和探讨水层-底栖耦合机制,为综合研究海洋渔业资源,开展海洋生物监测,进而实现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海洋农牧化生产以及对台湾海峡底质环境状况进行健康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利用在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2006年7-8月的22个站位与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的24个站位所采集的未受扰动的沉积物样品,对福建沿岸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及海洋底栖桡足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分类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在调查海域两个航次共鉴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底栖桡足类、多毛类、介形类、双壳类、腹足类、动吻类、无节幼体、端足类、原足类、海蜘蛛、涟虫类、十足类和其它类等14个类群小型底栖动物。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丰度占绝对优势,占两个航次平均丰度的84.87%(其中夏季航次占总丰度的82.20%,冬季航次占总丰度的89.13%),其次为底栖桡足类,占平均丰度的8.02%(其中夏季航次占11.01%,冬季航次占5.59%)。夏季航次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生物量及生产量分别为377.43±2.22ind/10cm~2,412.82±9.38μg·dwt/10cm~2和3715.38±84.42μg·dwt/10cm~2·a;冬季航次分别为268.71±32.36 ind/10cm~2,310.59±0.65μg·dwt/10cm~2和2795.31±5.86μg·dwt/10cm~2·a。研究海域小型底栖动物各个类群的水平分布呈现明显的镶嵌式分布,夏季航次调查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的高值出现在海峡的中部海域,南北部丰度较低;冬季航次海峡中南部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高于北部海域;垂直分布上,小型底栖动物主要分布在沉积物的表层,夏季航次分布在0-2cm以浅的沉积物中的小型底栖动物占56.28%,冬季航次占63.37%。夏、冬两个航次分布在0-5cm层沉积物中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别为86.70%和88.29%。相关分析显示,叶绿素a的含量和分布是影响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关键因素,沉积物中砾石、砂砾、粉砂和粘土的含量是影响底栖桡足类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的关键因子。同国内外其它研究相比,本研究中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相对较低。从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数量(N)与底栖桡足类的数量(C)之比来看,研究海域基本上没有受到有机质的污染。本研究中底栖桡足类共鉴定出63种或分类实体以及其它待定种类和桡足幼体,分别隶属于猛水蚤目、哲水蚤目、剑水蚤目和歧口水蚤目四个目的桡足类,17个科,43个属,其中优势种是Halectinosoma sp.、Typhlamphiascus sp.、Amphiascus sp.、Heteropsyllus sp.、Ectinosoma sp.和Amphiascoides sp.等。各站位的水深相差较小,因此本研究中水深与底栖桡足类的相关性不显著;桡足类多样性指数和沉积物结构相关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