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研究选取陕西勉县作为研究区域,在Geoway、ArcGIS、县域耕地资源评价系统等软件的支持下,将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隶属函数法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用于评价因子筛选、权重确定、因子分值确定,最后构建隶属函数。利用GIS数据库,结合累加模型计算耕地的地力综合指数(IFI),再使用累积曲线分级法确定耕地地力等级,最后根据各地块的属性提出对各地块的改良策略与建议。(1)研究区域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中部丘陵、冲积洪积平原上,少量分布在中高山地上。其中冲积洪积平原上分布耕地18380hm~2,占了总耕地面积的近一半。丘陵区分布耕地15016hm~2,占总耕地面积的39%。两者分布耕地占到了总耕地的87%。坡度是决定耕地地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15-25°和≤3°的两个坡度带是研究区域耕地主要分布带,其中坡度15-25°的耕地面积约为15877hm~2,占到总耕地面积的近一半,比例为42%,仅有103hm~2的耕地位于25°以上的坡度带上。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地力等级的高低与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坡度都有较密切的相关关系,随地力等级的升高,地貌类型由较为平缓的冲积洪积平原、丘陵向海拔较高中高山地过渡,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2)研究区域的耕层土壤类型呈现多样化。共有水稻土、淤土、潮土、黄棕壤、棕壤5个土类,其中水稻土是研究区域农耕地的主要土壤类型,面积15183hm~2,主要分布在平坝和丘陵地带。从土壤结构可以看出:占有较大比例的均为团块状和块状型,其次为团粒状,最后是粒状型,因此在研究区域的土壤构型中,比较理想的粒状土壤较少。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区域耕地土壤的有机质平均含量较高,为20.30g/kg,基本上在15g/kg以上。土壤中的碱解氮平均含量131.85mg/kg,变幅较大。含量主要集中在90-150mg/kg之间,有效磷含量平均为15.15mg/kg,含量主要集中在10-20mg/kg之间。速效钾含量则平均为97.93mg/kg。含量主要集中在70-100mg/kg之间,该区间占耕地面积的58.59%,低于70mg/kg的耕地则不足全部耕地的2%。而pH值则变化不大,平均值为6.89,呈中性。(3)全县一级地面积4708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2%,主要分布在灌溉条件较好、海拔较低的冲积、洪积平原上。二级地面积10810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8%,94%的二级地分布在冲击、洪积平原上,只有极少量分布在丘陵上。无明显侵蚀,土壤养分含量较高。三级地面积6931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8%,其中约54%的三级地分布在丘陵区。部分地块土壤侵蚀较为明显。四级地面积6330hm~2,占总面积的17%,主要分布在冲积洪积平原和中高山区之间的丘陵区。较大部分地块土壤侵蚀较为明显。五级地面积7341hm~2,占总面积的19%,主要分布在丘陵区大于10°的坡耕地上。该地块上黄棕壤面积最大,还有少量的水稻土和潮土。六级地面积2112hm~2,占总面积的6%,六级地全部分布在大于18°的南北部中高山地。土壤类型为黄棕壤。(4)分别从土壤改良、资源合理配置、科学施肥和耕地质量管理等方面对研究区域今后的农业生产提出了科学的建议。通过对研究区域耕地地力评价的研究,我们初步摸索出了一套运用GIS进行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的有效工作方法和技术流程,对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