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加剧,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建立,市场体制建设日臻完善,市场规模亦不断扩大。中国作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进入绝对减排国家的行列只是时间问题,预示着未来将会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有鉴于此,中国陆续建立了七个碳交易试点市场,截止目前各大碳交易试点市场均已运行三年左右。2015年9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巴黎就气候变化问题发表中美联合声明,承诺中国在2017年启动全国性碳排放交易系统,这意味着发展低碳化经济将成为国家十三五期间的一项重点任务,我国将较快进入低碳新纪元。本文主要分析检验国内碳交易试点市场的有效性程度及其影响机制,总结国际先进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以及国内碳交易试点市场的经验和教训,为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构建与运行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持。本文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总结碳交易市场有效性及市场机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由此提炼论文的研究方向。第二章分析欧盟碳交易体系和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基本状况,考察中国碳交易市场的经验及存在问题,并讨论如何借鉴欧盟碳交易市场的成功经验。第三章对碳市场有效性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首先对市场有效性的基础条件、假设及其三种有效形式予以评述,进而讨论市场有效性的检验方法,由信息渠道、交易成本、市场规则及机制分析推断得出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尚不属于强式和半强式有效性市场的结论,并由此提出对碳交易市场是否弱式有效做计量检验。第四章根据第三章所讨论的检验方法,选取中国七个碳交易试点市场为研究对象,做定量检验,分析成交量和成交价的基本统计性特征,发现各大碳交易试点市场属于“淡薄”交易市场,且成交价收益率均不满足正态分布特点。为此采用周收益率为样本数据,选用方差比检验方法对市场有效性进行分阶段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碳交易试点市场第一阶段(选用各试点开市第一年内数据),只有上海碳交易试点市场达到弱式有效;在第二阶段(选用各试点开市一年之后数据),只有上海和广东碳交易试点市场达到弱式有效。其他五个碳交易试点市场两个阶段均未达到弱式有效。根据本文研究,市场趋于有效的影响因素有以下方面:第一,灵活的碳排放配额有偿分配和较长的分配期限;第二,形成降低参与主体市场信息获取成本的机制;第三,提供更多配额总量,有效扩大单一交易主体所获得配额;第四,修正市场交易规则,实施灵活的遵约日期及相对较强的违约惩罚制度;第五,进一步明晰政府对碳交易市场的监管原则,适当减少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内在调节功能。最后,本文从市场建设、交易主体、交易方式、交易品种及金融服务方面提出构建全国统一碳市场、循序提高中国碳交易市场效率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