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迅猛的一百年,随着现代科技进步,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着能源危机。伴随着一系列能源和环境问题的产生,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意识到,在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同时,还应该更加关注人类的整体生存环境,并提出了充分利用气候条件的设计思路,以推动建筑设计的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也不再仅仅满足城市建筑的高大新奇,反而更渴望回到真正“自然和实用”的家。在古代,建筑形态对自然条件有着很强的适应性,而今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建筑形态与当地气候、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协调,大量的拼凑式建筑形态,使得现有建筑形态与各地地域气候条件完全脱节。但这种违背气候环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代价,同时加重生态环境的污染。气候作为一种自然界特有的资源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而建筑形态适应气候条件也是建筑设计中的普遍法则。本文对建筑形态与建筑所处气候条件的适应性主要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不同层面出发对建筑的适应性要求进行探讨。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现行的技术条件,充分考虑气候因素,从建筑形态的可调整性、灵活开放性、可持续三个方面归纳建筑形态与气候被动式适应原则,以此作为建筑形态适应气候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建筑形态依据不同的气候因素,从不同的侧重方面出发,总结不同的被动式适应性设计方法。以《内蒙古扎赉诺尔地区博物馆》建筑形态的被动式适应气候的设计作为实例。在严寒气候条件下的公共建筑创作中,根据实际气候条件,探讨建筑形态与气候的被动式适应性的设计问题。通过实际项目,探讨建筑形式、技术条件与气候的适应性,从而阐明气候导向下的建筑形态被动式设计原则、方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为建筑形态设计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从客观上缓解环境破坏和能源消耗,实现一定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