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块教学法对消除英语口语词汇障碍的有效性 ——以某高中二年级学生为基础的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vide2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语言变得尤为重要。语言学习包括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两个重要环节,语言输入是基础,而语言输出才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的语言,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英语学习中,进行有效地交流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经观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注重“读和写”的教学,而忽视了“听与说”教学,因此,高中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是却不能够很好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就是存在口语输出障碍。具体表现为口语表达不顺畅、不地道、不得体等。口语输出障碍主要表现为词汇障碍、语音障碍、语调障碍,语法障碍以及知识储备不足等方面,而词汇是英语学习的根本和基础。口语词汇障碍表现为质和量两个方面,即词汇的深度和广度。词汇量不足,词汇表达不正确和不得体,使得学生在交流时受到阻碍,所以帮助学生扫除词汇障碍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词块是融语法、语义和语境于一体的相对固定的结构,其结构具有稳定性,语义具有可预测性,能够降低语言习得和使用的难度。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消除英语口语词汇表达不流利、不地道和不恰当的障碍,作者试运用词块理论到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通过实验试图从词汇的质和量的变化,即词汇的深度和广度的变化,探讨词块教学法对于消除学生口语词汇障碍的有效性。就词汇广度而言,作者采用了词汇的流利性和多样性作为指标;就词汇的深度而言,作者通过分析学生口语词汇的错误率考察了词汇的正确性,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词块教学法能否有效消除学生口语词汇广度方面的障碍?(2)词块教学法能否有效消除学生口语词汇深度方面的障碍?作者以输入理论、输出理论和认知理论为理论基础,整理分析了国内外有关词块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从理论上阐释了词块教学法应用于英语口语教学的可行性。本次实验选取了重庆市某高中两个平行班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对比实验,每个班40个学生,对实验班用词块教学法进行口语教学,对控制班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前后对两个班级进行了口语测试,收集了共152份有效的语音文本,将录音转为文字,然后用Range32对文本进行了分析,用Excel对口语词汇的流利性、多样性和正确性进行了计算,最后用SPSS21.0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前,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总体口语词汇水平相当。实验后,两个班学生口语词汇的质和量都有提升,表现为学生口语词汇的流利性、多样性和正确性都有提高,但是对比控制班,实验班的学生的进步更显著。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认为词块教学法帮助他们提高了英语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证实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较传统教学法而言,词块教学法对于消除高中学生英语口语词汇障碍更有效,效率更高。根据本研究结果,笔者对英语口语教学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块意识;其次,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词汇块;第三,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词块,培养学生多样化和层次化使用词块的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状态,灵活调整教学设计。
其他文献
化学课程资源是保证化学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2017版(2020修订)的高中化学课标明确指出不同地区的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蒙古族拥有多样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原理,然而目前这些课程资源却没有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如果它们被合理地应用到蒙古族地区的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反映蒙古族的文化传统和区域特色,使蒙古族地区学生的化学学习生活化、兴趣化和情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L.ex Hook.)Underw],木耳科,木耳属,是一种在我国有几千年食用历史的食用胶质真菌。目前,我国黑木耳产业发展迅猛,2014年后黑木耳栽培规模跃居我国食用菌栽培的第二位,仅次于香菇。黑木耳富含蛋白质、糖类、钙、磷以及铁等营养物质;同时还有补血、降糖、调节血脂、增强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活性,因此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药食两用佳品。但是,黑木耳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培养学习者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英语语言的深度学习又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深度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因为它突出了理解和迁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词汇方面的学习效果影响着英语整体学习的效果。其中,研究者们总是认为二语学习动机会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影响。大多数英语学习者认为英语词汇
2020年10月,伴随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颁布,我国正式拉开了教育评价改革的序幕。方案指出要改进中小学校评价并依托信息技术加强对监测结果的运用,从而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但目前,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基础教育中,部分师生仍然秉持“为评价而学习”的思想,忽视了学生获取分数的认知过程,导致评价对教育指导的促进作用被削弱。认知诊断理论作为新一代的测验理论,综合了认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中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做出了明确要求,提出学生应该具备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化学问题解决进行研究。其次,化学图表题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与推理能力,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化学规律以及化学反应特点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化学图表题在高考中屡见不鲜,并且所占分量也在逐步的加重。但是,
问题解决能力是新世纪以及面向未来的人才核心能力之一,到目前为止已有大量研究。研究主要从问题解决思维的影响因素、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教学内容和情景的创设等角度展开,为提高问题解决教学提供了大量有意义的参考。但这些研究存在的固有问题是,主要聚焦问题解决的外部影响因素和结果,限于技术手段,而鲜少关注问题解决的内部认知。致使大多由碎片化的外部过程和结果建构的问题解决认知过程,与学习者实际的内在认知过程存在
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重庆市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和落实,以及《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发布,我国的素质教育在不断地前进,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对高中生物学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高中生物学教师作为高中生物学课堂的教学主体,其专业素质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是落实新高考改革方案的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教师纠正性反馈作为课堂师生互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其中,教师的口头纠正性反馈与学习者接纳的关系在近二十年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国外研究大多在英语为第二语言的课堂环境中进行,其研究结果不一定适合像中国这样英语为外语的语言学习环境。即便是国内的同课题研究,也基本只针对语音、语法和词汇三类口语错误的纠正反馈,很少考虑到英语为外语的背景下,语言学习者会犯的语用错误。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顺利推动以及新时期地理学科的发展特点对我国地理领域人才的培养质量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也对义务教育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和新时代学科发展特点相契合的5E教学模式已经在物理、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得到推广与实施,但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甚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研究更是空白点。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同时也便于更好地发挥该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5E教学模式在初中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我国当前正在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达成乡村振兴的目标,教育必然先行。发展乡村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因此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当前我国乡镇中学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偏低,还难以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TPACK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有利于提升乡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