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作家,赛珍珠凭借其在中国的丰富生活经验,通过The Good Earth-书成功地将中国农民的朴素生活和文化传统传译到西方世界。此杰作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The Good Earth在中国经历了两次翻译热潮:第一次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另一次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两次翻译热时隔近60年。两个时期的译本展现出一系列的不同风格特点。通过对不同时期译本的研究,可以窥探文化变迁在翻译活动中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领域研究重心从重视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转向重视文化层面上的传译。翻译也不在仅限于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是进一步上升为跨文化交际。这一研究重心的转移被翻译学界称之为“文化转向”。随着对文化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翻译研究文化派”随之出现。其学派代表人物安德烈·勒弗维尔提出了具有影响力的操纵理论。他将翻译看做对原文的改写,即对原文的操纵,并认为文学翻译活动必然会受到一系列的限制和操纵。这些限制和操纵或来自于译者自身性格、生活经历、教育背景,或来自于译者所处在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意识形态、诗学观念、或是赞助人、读者反应等等因素的影响。操纵理论为翻译研究拓展了新领域,把翻译研究从文本研究扩展到文化研究。本文旨在对比两个时期译作特点、探究影响作品翻译的因素。翻译不仅是单纯语言层面对等,更需要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下加以考量。故而本文借助勒弗维尔的操纵理论概念,从社会意识和个人意识形态、不同年代主流诗学、赞助人及读者反应角度,探究诸因素如何影响翻译作品。本文共六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介绍赛珍珠《大地》翻译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第二章对勒弗维尔操纵理论在翻译领域的研究装抗以及对原作和译作研究文献回顾。第三章主要概述操纵理论的源起、发展和现在的前端研究状况,并从操纵理论的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进行分析。最后,对操纵理论应用于译作《大地》研究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进行探讨。第四章对赛珍珠和其作品The Good Earth以及所选两个时代的译本做一详细对比分析及评述。第五章在操纵理论的指导下对两个时期的译本进行定性论证分析。内容涉及到不同时期译者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意识形态、主流诗学文化和读者反应等。第六章涵盖本研究结果的总结。操纵理论对译本《大地》适用性及启迪。本研究通过对比研究两个时期《大地》译本的不同风格与特色,论证了操纵理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可用性。不同的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和读者反映等因素确实会影响译者对翻译题材、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作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