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撒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部,其聚居地区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本文采用田野调查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撒拉族聚居区中的一个村落——唐寺岗村进行语言现状的描写与归因分析,探讨该村多语使用现状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语言能力、语言态度和语言保持的多维关系,并试图运用语言资源理论阐释对该村语言的开发与利用。本文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相关研究动态与调查方法,并简要说明调查点唐寺岗村的具体情况。第二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描述分析调查点的语言现状。第一章为村落的语言现状,分别从个体语言、家庭语言和社区语言三个方面对唐寺岗村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分项描写,并发现个体语言和家庭以使用撒拉语为主,社区语言以使用藏语为主这一语言分布现状。第二章为村落中聚居民族的语言态度,分别从母语态度、藏语态度和汉语态度三个方面进行描述,总结出唐寺岗村语言使用态度的总体特点,即语言保持状态良好,语言传承态度乐观;藏语使用频率逐渐下降,会被其他语言所替代;汉语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逐渐成为主导语言。第三章为唐寺岗村多语兼用的归因分析,描述了该村的语言功能分布格局,以及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宗教文化对该村多语状况的影响,发现该村多语兼用的现状是在这四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第三部分,第四章,余论。第四章主要判断了唐寺岗村的多种语言是否能够作为一种语言资源去保护、开发与利用,并在对资源的判定下对多语的发展趋势进行推断性的预测,认为由于汉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撒拉语和藏语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的使用频率会逐渐下降、语言地位逐渐降低,由此展现出语言保护的紧迫性。第四部分,结语。结语部分首先利用浑沌学理论对唐寺岗村的多语现状进行浅显的分析,认为该村的多语现状具有非线性、复杂性的特征,并提出该村语言濒危问题亟待解决这一论题。在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论文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也对本文中的不足进行了检讨,以期能多维度、全方面的展示该村的多语现状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