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上升流增汇工程节能系统研究及海域试验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ig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上升流增汇工程是一种生态工程,通过提升深层海水中的营养盐至表层,可刺激表层海水的初级生产力,从而提高海洋的碳汇能力。形成大规模的人工上升流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优化工程参数、提高能量使用效率,对推动人工上升流技术能源问题的解决和增汇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概述了国内外对于人工上升流增汇及节能优化技术的研究现状,然后以开式注气型人工上升流为对象,就如何控制系统的能耗、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展开研究。最后本文为课题组在青岛鳌山湾建立的人工上升流增汇工程设计了一套节能系统,并开展了海域试验对节能系统的功能进行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围绕开式注气型人工上升流节能优化的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两种节能模式(恒定注气速率模式和可变注气速率模式),并定义了最大能量利用率用于衡量两种节能模式的效果。然后通过建立人工上升流、注气能耗等数学模型,对两种节能模式下最大能量利用率进行求解,同时在求解过程中获得了两种节能模式下的最佳注气速率和注气时间段。
  2、针对鳌山湾人工上升流增汇工程,本文根据工程参数和海域环境分析了两种节能模式,并选择较优的节能模式加以改进,提出了节能优化控制策略用于实现工程长期稳定地自主制造人工上升流。该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工程电量、输出功率等进行实时监控,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制定每日的上升流计划并执行;在执行中引入光照和温度的实时控制,降低能耗。
  3、基于以上控制策略,本文完成了节能系统软硬件的设计并将系统安装于鳌山湾人工上升流增汇工程。最后在鳌山湾海域的海带养殖区内进行了海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此控制策略下制造的人工上升流能切实作用于海带,提升表层海水的营养盐浓度;生长约130天时海带的湿重相比无控制恒定注气下的增长了约1.66倍,相比无上升流作用的增长了约3.69倍。海域试验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节能系统以及节能优化控制策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其他文献
到达方向(Direction of Arrival,DOA)估计是指阵列利用接收信号对目标的来波方位进行估计,其在雷达、通信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在阵列信号处理领域,往往利用多快拍数据提升DOA估计的性能。本文借鉴线谱估计领域中的牛顿正交匹配追踪(Newtonized 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NOMP)算法,将其推广应用于DOA估计问题。与传统的OMP算法相比,NOMP算法利用牛顿修正步骤作为反馈,极大地改善了频率估计的性能,且充分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
短时交通流的动态预测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和诱导服务系统的基本输入之一,预测结果的准确度对优化方案的实施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基于此,诸多学者针对短时交通流预测开展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现有方法存在如下两方面缺陷:一是研究策略多针对预测模型优化,忽视了对历史数据的选择与处理;二是预测模型多挖掘流量之间的内部规律,缺乏对外部影响因素的合理使用。
  针对上述两方面缺陷,本文分别提出应对策略。
  当数据源只包含交通流数据时,构造了一种基于交通流时空模式特征提取的预测器优化选择算法。该方法
数值波浪水槽是解决波浪对结构物作用问题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基于黏性流理论的数值波浪水槽因其具有最接近真实物理问题的特性而备受关注。现有的大部分黏性流数值波浪水槽在解决波浪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问题时,都存在高数值耗散问题;而具有强非线性的极端波浪及其对结构作用过程会涉及到波面大变形甚至破碎、瞬时砰击等复杂现象,对数值波浪水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本文基于多矩有限体积法(Volume-average/Point-value Multi-moment,VPM)和VOF(Volume of Fluid)类型的THI
珊瑚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处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初级生产力、生物量与生物丰度。通过光学成像方式获取珊瑚图像并对图像进行特征分析与语义分割,可快速获取珊瑚区域占比,是一种有效的珊瑚调查方法。
  近年来,水下光谱成像技术被应用于珊瑚观测研究。在光谱图像序列中,每个通道的光谱图像表现出各自的图像特征,而每个空间像素点亦可提取出光谱特征,含有丰富的特征信息。通过对珊瑚光谱图像进行特征分析与分割算法研究,可有效地实现图像中珊瑚区域分割。
  本文从光谱图像中的光谱特征与图像特征两个维
土壤盐碱化和淡水资源短缺是限制新疆经济发展的两个关键问题,利用南疆丰富的太阳能实现盐碱水资源化利用对改善沙漠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根据南疆自然环境特点,以蒸散发原理为指导,设计了用于盐碱水资源化利用的循环集热玻璃晒管。直管具有带真空层的双管结构,以U型连接体串联形成循环体系;同时考虑显热和潜热,将咸水吸热与蒸发集于一体;晒管体系底部布置蓄热层以减少夜间管内流体热量损失。基于热力学原理分析影响晒管系统热性能的因素,详细论述了入口温度、流速和管径对晒管吸热与流体传热的双重影响以及太阳辐射强度、
水生植物改变水沙运动,进而影响河流生境。本文针对水生植物区的水流结构和泥沙淤积开展试验研究,在河流动力学与生态学方面有重要意义。
  基于浑水水槽试验,探讨2种柔性沉水植物区流速和紊动强度的分布规律以及泥沙淤积问题。结果表明,与无植物情形相比,沉水植物使平均流速减小,不同株距下矮株、高株和混合植物区流速分别减小17.8%-26.8%、40.4%-67.1%和24.2%-57.9%。水流进入高株和混合植物区时流速急剧减小而后平稳,并随株距减小而减小。此外,建立了植物区应力相对增量与株距的线性关系。
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舰船可能需要在低航速甚至零航速下作业,普通减摇鳍因受升力机制限制而不能有效减轻横摇,而减摇水舱因过度占用内部舱室空间及减摇效果不确定等原因,较少被实际采用。因此,如何减轻低航速下舰船的摇摆运动,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STAR-CCM+,研究零航速减摇鳍的水动力特性,掌握升力产生机理,探索减摇鳍运动与船舶横摇运动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零航速舰船在波浪作用下的减横摇目的。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首先,数值预报标准船模KCS及船模JY的阻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洪水对社会环境的破坏及人生安全的威胁日渐凸显,加之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城市洪水的预报及其防灾减灾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一直以来,数学模型在城市洪水预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城市建筑的存在使得模拟网格尺寸小且数量多,成为城市洪水快速预报的瓶颈。
  本论文研究以已有三角形非结构网格框架下的水深平均二维传统浅水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各向异性孔隙率浅水模型,并结合局部时间步长和OpenMP计算机并行技术,为城市洪水的快速准确预报提供了技术支撑。各向异性孔隙率浅水方程通过单元
生物电化学型(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BES)型溶解氧(DissolvedOxygen, DO)传感器是一类新型的溶氧在线监测技术。在BES中,微生物作为催化剂,氧化有机质产生电子,电子传递至阴极后,被水中溶解氧获得,从而产生电流。BES型DO传感器的原理:在阳极性能稳定的条件下,BES电流输出信号与阴极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成正比。因此,如何保持和调控阳极性能的稳定性是保证传感器准确性的关键。本文分别从微生物资源、微生物电子传递机理、微生物膜电化学活性调节等方面研究了BES中阳极
柔性水囊防波堤由高分子柔性薄膜材料制成,内部空腔充水,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等优点,能较好满足人工岛、跨海桥梁、海洋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简单便携、拆装方便的临时防波堤的需求。开展柔性水囊潜堤在灾害性波浪作用下的消波特性研究,对将柔性水囊潜堤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以溃坝波模拟海啸、涌潮,以物理模型实验为主,并结合数值模拟计算,开展溃坝波与半圆柔性水囊潜堤相互作用的研究。重点分析溃坝波与柔性水囊潜堤相互作用过程中波形和水位变化特性,以探究柔性水囊潜堤的消波机理;同时,分析柔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