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简·爱》译文中译者主体性研究

来源 :长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lij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一门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传播手段,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活动之一。在这一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中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译者主体地位的不断提升,译者主体性问题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热点。阐释学作为西方哲学的一个分支,它被称之为理解的理论,是对意义的理解与解释。斯坦纳将阐释学的理论观与翻译结合起来并正式提出了“理解即翻译”的观点,并在阐释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翻译过程的模式,即为四个步骤:信任,侵蚀,吸收和补偿。就这四个翻译步骤而言,无一不是在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而这种发挥同样受到译者主体意识的影响,诸如,译者自身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语言能力,文化意识等等。《简·爱》作为英国为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深深地吸引着译者与读者。李霁野于1935年成功完成《简·爱》译本工作。本文以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李霁野的《简·爱》译本为研究对象,具体地分析在斯坦纳的四步骤翻译理论中,李霁野的译者主体性在其《简·爱》译本中的发挥和应用,即:第一步信任,通过译者对原作的选择和其自身的语言、文化意识,体现译者的能动性;第二步侵蚀,通过译者对语言与文化障碍的突破,体现了译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第三步吸收,通过规划、异化两种方法和对原文和译文中意义和形式的吸纳、吸收,体现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第四步补偿,通过译者采用的补偿手段,从历史和文化的层面来体现译者的能动性、积极性。以上研究说明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活动始终,且为《简·爱》译本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与研究角度。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英语教学领域的运用,使得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创新有了全新的切入点。在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态度、知识、技
当前,高职院校在推进乡村振兴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创新创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缺乏有效衔接、未能形成合力等困境。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重塑知识层面、技能层面、情感层面
随着片上系统集成的IP核数目不断增加,传统总线和多层总线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受到扩展性和带宽的限制,已无法满足片上系统IP核之间的通信需求。片上网络(Network-on-Chip, NoC)
在当前的汽车发动机在线开放课程教学中未能完全型塑起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生在其中仍以观摩的姿态去获得课程教学信息,而这将制约他们学习效能的提升。从就业去向来看,相当
中职院校对学生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使得中职学生在>业之后拥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这就使得部分中职院校忽略文化课教学,但是随着时代的
针对金雀异黄酮具有明显的雌激素样作用,及防治骨质疏松、抗癌、抗肿瘤、抗氧化、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等生理活性,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然而,金雀异黄酮的
当前,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持续推进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改革,提出新时代全面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社会发展培育优秀人才。一直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和强调校企
明高濂传奇《玉簪记》写南宋书生潘必正自幼与陈娇莲订有婚约,互以玉簪及鸳鸯扇坠为凭。陈娇莲因避兵乱流落金陵,在女贞观出家,法名妙常。潘必正在临安应试落第,因其姑母为金陵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