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几年来,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业发展缓慢,农村经济、环境落后,“三农”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下,科学合理的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由于国家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建设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指导,存在着任意占用耕地、布局分散、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而农村居民点用地优化布局工作的开展,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缓解人地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改善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研究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也将提高农民的居住质量,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对农村人居环境和社会文明素质也有所提高。与此同时,缩小城乡差距,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对加快城镇化建设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研究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的同时,再探索农村宅基地使用的有效方法、基本思路,并与实际农村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提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建议,农村上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家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大背景下,本文围绕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这一核心,同时汲取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方法,以清河镇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收集分析资料,总结出研究区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布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区域结构分析法、地理综合平衡法、系统研究法和填充补缺法等方法,借助CAD软件分别对研究区镇域和镇区建设用地做出整体优化。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布局、保护生态环境、方便生产生活等原则下,根据居民点指导思想和影响因素,试图寻求适合研究区居民点土地利用布局模式,构建一种合理且有效的优化方案,并根据规划结果提出居民点优化布局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清河镇居民点分布整体趋于“满天星”式布局,布局分散、朝向混乱、有序性差、人口密集、人居环境较差、基础设施配套落后等。在镇域规划中,对清河镇内居民点进行调整,将河东屯迁至西北河村;靠山屯、旱田屯和东胜屯归并到山河村;双兴屯和爱民屯迁至新兴村;河西屯、九队屯和学校屯迁并到大古洞村;七队屯迁至漂河村;东风屯归至新建村;二站屯和北山屯迁至集镇清河村;五队、六队迁至小古洞村;良种场迁并至二道河子村。完善省级公路(哈萝公路),穿越村镇部分的道路按照相关标准迁出村屯建设用地,形成贯通东西南北、通达镇村的公路网。居民点布局形成“两轴,一心,四重点”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给排水、电力电信等进一步的完善。镇区建设用地规划中,确定集镇的总体布局结构为“一心两轴、一带八区”,镇区道路优化布局采用“一主、四横、三纵”的近似方格网状的道路格局。规划保留现状镇政府、清河人民法院、通河县地方税务局清河分局、交警队、清河中学、中心卫生院等用地位置,并将清河中心小学迁至清河中学西边,在镇政府西侧设置文体科技用地一处,新建清河幼儿园一所,同时增设计划生育站、防疫站。规划保留原哈萝公路北侧的商业金融用地,规划在清河大街、西北河大街、镇直路、通江路两侧带状布置商业用地,形成“两横两纵”的分布模式,并在集镇中部最西侧规划服务全镇的大型集贸市场一处。保留现状液化气站、加油站用地,在集镇南部设垃圾收集点、垃圾转运站、污水处理厂,还建立环保型公共厕所。在供热站、垃圾转运站、污水处理厂、加油站、工业用地周围,及原哈萝公路两侧设置防护绿地,对沿松花江江堤布置滨江大道,并在道北布置公共绿地带,镇内分散布置7块公共绿地。对教学设施、电力电信线、公共服务设施等也要进一步完善,另外还要做好防洪抗灾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