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克拉玛依砾岩油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发现的大油田,开发时间长,大多数区块已进入开发后期的非正常开采阶段,面临高含水、高采出、油量递减大、井况恶化、层间和平面矛盾严重等问题。本论文研究目的是通过开展油藏精细描述工作,运用新理论、新方法,重新认识油田,通过对油田实施二次开发,提高采收率,实现油田稳产。本文以沉积学、油藏工程、数值模拟等学科和技术为指导,以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三叠系克上组S5油藏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化验分析、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研究工作。在对克上组进行精细小层划分、对比和沉积微相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三维地质模型。以R025、BZSP作为变量进行二元回归,建立研究区合理的孔隙度解释模型,根据测井资料重新处理、解释结果和含油面积的重新划定,对S5油藏原油地质储量进行核算。通过对静态的地质研究结果与动态生产资料相结合,开展储层特征研究和随机建模工作,进一步明确剩余油分布特征,为二次开发方案的设计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通过本项目研究,取得了创新性认识和成果。首次将目的层S5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S51-1、S51-2、S51-3、S52-1、S52-2、S52-3等6个结构单元,精细刻画了小层格架内沉积砂体的空间组合关系,为井间砂体连通性、油水运动规律以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依据。针对老油田缺乏综合测井资料的现状,创新性利用标准测井和岩心分析资料建立了测井解释图版及电性标准,取得明显的效果。利用重新确立的测井解释模型,结合试油和生产井资料,对原油地质储量进行了复算,净增原油地质储量为40.6×104t。开发地质综合分析、油藏数值模结果表明,油藏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和东西部,其中S51砂层是剩余油富集层段。通过数值模拟和井网调整后开发指标预测,油藏最终采收率为45%,剩余可采储量为96.11×104t,进一步落实了油藏开发潜力。通过对二中西区克上组S5油藏精细描述,明确了S5油藏剩余油的空间分布规律,提出了二次开发的技术政策及井网调整方案,有效地解决了油田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