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我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核电大发展时期,核电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公众的接受性与安全。国际上对于核设施附近居民的多个调查表明,某些正常运行的核设施周围存在白血病尤其是儿童白血病超额危险。REFE对原爆幸存者进行的寿命研究证实:白血病是最早出现的与辐射照射相关的疾病,潜伏期2~5年,一定剂量的低LET辐射外照射的人群中白血病发病率增高。2003年我国做出从“适度发展核电”到“加快推进核电”的重大调整,确定了核电产业的战略性地位,我国的核能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核设施周围居民恶性肿瘤,尤其是白血病等的发病及死亡情况越来越引起关注。上世纪90年代我国陆续开展了核电站周围居民的健康调查,如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和田湾核电站等,调查结果表明核电站正常运行并未对周围居民健康造成影响,关于白血病由于周围人数较少,观察病例数少,如大亚湾核电站周围20km人口数11.63万,白血病病例仅有19例,秦山核电站周围20km人口为45.29万,白血病病例76例,缺乏深入研究。还没有见到国内关于核电站以外其他类型核设施周围居民健康调查的相关报道。因此需要对除核电站之外的其他各种类型核设施周围居民进行恶性肿瘤,尤其是白血病的调查,掌握这些核设施周围居民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的发病状况。本调查是国内首个对于核电站之外的核设施(核燃料扩散-元件厂)周围居民白血病发病情况的调查,可以为我国核设施周围人群健康调查积累宝贵的资料和经验。研究目的了解二零二厂周围10km居民1997-2007年白血病发病情况及变化趋势,比较其与包头市全人口及昆区白血病发病率水平,掌握二零二周围居民的白血病基线资料,为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提供基础资料。研究方法调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中国核工业集团第二零二厂周围居民白血病流行状况。以二零二厂为中心半径10km范围划定为调查区,所有地理中心区位于10km之内的街道(乡镇)均划定在调查区内,对于地理中心区不在10km范围内的街道(乡镇),将该街道(乡镇)内所有进入调查区面积超过二分之一的街坊(村)整个划入调查区内。根据二零二厂周围10km的人口及地理状况设计出《二零二厂周围居民白血病调查方案》,依据白血病的诊断特点确定需要进行现场调查的医疗机构。以被调查医疗机构及当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员,经过系统培训后上岗,于2008年8月-2009年3月对包头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上级别的医疗机构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省级医疗机构开展调查,收集包头市1997-2007年全部白血病病例,并按照要求填写《白血病病例报告卡》,筛查报告卡,填报不符合要求的报告卡由调查员重新调查。初核后的报告卡录入数据库,按家庭住址所属行政区划分类,并分为调查区内及调查区外两部分。分别到派出所、殡仪馆及社区核实户口及身份等信息,根据核实信息修改数据库。为验证在医疗机构调查的病例是否全面,在调查区内外分别选取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协作,调查该社区1997-2007年白血病患病人员,填写《社区白血病病例调查表》,与在医疗机构抄录的病例进行核对,掌握白血病患者就诊情况及可能发生漏诊或不就诊的情况。到统计局和公安局抄录包头市1997-2007年社会人口学特征等信息,并据此推算二零二厂周围10km内人口学特征及白血病发病情况。标化发病率采用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年龄构成。研究结果1.包头市全人口白血病发病情况分析(1)1997-2007年包头市全人口新发白血病643例(男性366例,女性277例),发病率为2.83/10万(男性3.13/10万,女性2.52/10万),标化发病率为2.85/10万(男性3.07/10万,女性2.57/10万),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2)1997-2007年包头市全人口白血病发病率随时间变化呈缓慢上升趋势(x~2=5.054,P=0.014)。两性发病率趋势不同,男性白血病发病率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x~2=3.959,P=0.042),女性发病率比较稳定,趋势性检验无统计学意义(x~2=0.063,P=0.813)。(3)各种类型白血病中构成比最高的是AML296例(46.03%),其次是ALL167例(25.97%),CML108例(16.80%),CLL 29例(4.51%),其他特指及细胞型未指明白血病43例(6.69%)。(4)全部白血病年龄别发病率在35岁以前变化不大,40岁以后逐渐增加,但增加缓慢,65岁以后出现发病率高峰。不同类型白血病发病率年龄趋势有所不同,ALL在10岁以下组存在发病率高峰,以后随年龄增加变化不明显,65岁组发病率较高。其余各类型白血病儿童较少见,发病率随年龄俱增,其中AML在65岁~75岁存在发病率高峰,CML在60~70岁形成发病率高峰,CLL在30岁以下仅有1例,60岁以后发病率增加。2.二零二厂周围10Km白血病发病情况,以及与包头市和其它地区的比较(1)1997-2007年调查区新发白血病236例(男性126例,女性110例),粗发病率为2.51/10万(男性2.63/10万,女性2.39/10万),标化发病率为2.53/10万(男性2.65/10万,女性2.43/10万)。昆区白血病发病率为3.32/10万(标化发病率为3.49/10万)。调查区两性发病率均低于同期全市及昆区发病率水平。(2)1997-2007年调查区白血病发病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检验无统计学意义(x~2=1.858,P=0.185)。男女两性发病率均没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男性x~2=2.629,P=0.108,女性x~2=0.283,P=0.617)。(3)各类型白血病构成比为AML44.91%,ALL26.27%,CML19.49%,其他特指及细胞型未指明白血病6.36%,CLL占2.97%。(4)调查区14岁以下儿童白血病发病率为2.04/10万(全市2.09/10万,昆区2.38/10万)。其中0~4岁组白血病发病率为2.73/10万(全市2.07/10万,昆区1.45/10万);10~14岁组白血病发病率为1.30/10万(全市2.05/10万,昆区3.27/10万)。结论(1)目前国内调查发现,我国白血病发病率约在3/10万左右。本次调查包头市全人口白血病无论从发病率水平、两性差异、各类型构成及年龄别发病率趋势等均与目前国内外关于白血病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2)二零二厂周围10Km白血病发病率在国内处于一般水平,白血病总体发病率略低于包头市及昆区发病率水平,1997-2007年间发病率稳定,没有发现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各类型白血病构成情况与包头市基本一致,发病率随年龄递增,老年期出现发病率高峰,14岁以下儿童白血病发病率略低于包头市全人口,但差距不大。本次调查未发现二零二厂1997-2007年正常运行期间周围居民白血病发病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