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EZH2(果蝇E(z)基因的同源基因)是1996[1]年发现的新人类基因,属PCG(Ploycomb Group)家族基因,同时并证明EZH2定位于人类染色体7q35[2]。EZH2基因与细胞生长调节有关,其机制是通过抑制染色质中的靶基因而促进细胞增殖;EZH2蛋白作为转录抑制因子,在基因水平上抑制多种基因的活性,尤其明显抑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表现为EZH2蛋白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结直肠癌是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及一些发达国家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已升至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3]。近年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仅次于肺癌,胃癌,肝癌居恶性肿瘤的第四位,并且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其发病率更高[4][5],而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EZH2在泌尿系肿瘤、乳腺癌等肿瘤中的表达已有相关报道[6-13],但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之间的关系报道甚少,国内尚无相关报道。目的:1.探讨EZH2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分析EZH2在不同分期、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化程度的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EZH2基因与结直肠癌分化、分期和侵袭、转移的关系及相关临床意义。材料:1.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取自2007.9-2008.9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手术的结直肠癌组织标本。2.提取RNA相关试剂及RT-PCR两步法试剂盒。方法:以50例癌旁肠壁组织(距肿瘤5cm以上)作为对照组,50例结直肠癌组织作为实验组,从各组组织中提取总RNA,用RT-PCR两步法测定EZH2基因分别在结直肠癌及癌旁中的表达;另外利用影像成像系统分析法测定EZH2分别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相对正常组织中的半定量值。通过统计学分析,判断EZH2和肿瘤的不同分期、不同分化程度、不同组织类型及等参数的相关表达及临床意义。结果:1. EZH2在50例癌旁组织(对照组)中,有6例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12%(6/50),而在5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实验组)有42例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84%(42/50),两组间的阳性率存在统计学意义(X2=49.05,P<0.005<0.05);阳性表达标本组织的平均灰度值,在癌旁组织中是2.23±0.12,而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值为10.68±3.32,两组间通过两两比较,两组间存在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7.98, P在0.025-0.01之间<0.05)。2.在5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按Dukes分期[14],属于Dukes分期C、D的组织标本有33例,全部33例的标本EZH2表达均为阳性,阳性表达率100%(33/33);属于Dukes分期A、B期的标本有17例,9例标本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52.94%(9/17);在Dukes分期为C、D期和Dukes分期为A、B期的两组间的阳性率存在统计学意义(X2=15.15,P<0.005)。阳性表达标本组织的平均灰度值, Dukes C、D期的平均值为13.24±2.12, Dukes A、B期的平均值为7.02±1.62,两组间通过两两比较,两组间存在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1.54, P在0.05-0.025之间<0.05)。3.在50例实验组标本中,存在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有26例,其中25例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96.15%(25/26);无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有24例,17例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70.83%(17/24);通过X2检验,两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X2=4.219,P在0.05-0.025之间<0.05)。4. EZH2的阳性表达与临床上的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组织分化程度、组织类型及手术前CEA数值是否正常等参数,通过统计学X2检验,阳性率无明显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研究首次证实了EZH2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 EZH2的表达与Dukes分期、淋巴结的转移有显著相关性,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灶部位、术前CEA值等参数无相关性,表明EZH2的表达对判断结直肠肿瘤的转移机制以及病情进展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提示EZH2基因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