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ZH2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来源 :广州医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ongyemei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EZH2(果蝇E(z)基因的同源基因)是1996[1]年发现的新人类基因,属PCG(Ploycomb Group)家族基因,同时并证明EZH2定位于人类染色体7q35[2]。EZH2基因与细胞生长调节有关,其机制是通过抑制染色质中的靶基因而促进细胞增殖;EZH2蛋白作为转录抑制因子,在基因水平上抑制多种基因的活性,尤其明显抑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表现为EZH2蛋白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结直肠癌是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及一些发达国家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已升至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3]。近年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仅次于肺癌,胃癌,肝癌居恶性肿瘤的第四位,并且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其发病率更高[4][5],而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EZH2在泌尿系肿瘤、乳腺癌等肿瘤中的表达已有相关报道[6-13],但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之间的关系报道甚少,国内尚无相关报道。目的:1.探讨EZH2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分析EZH2在不同分期、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化程度的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EZH2基因与结直肠癌分化、分期和侵袭、转移的关系及相关临床意义。材料:1.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取自2007.9-2008.9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手术的结直肠癌组织标本。2.提取RNA相关试剂及RT-PCR两步法试剂盒。方法:以50例癌旁肠壁组织(距肿瘤5cm以上)作为对照组,50例结直肠癌组织作为实验组,从各组组织中提取总RNA,用RT-PCR两步法测定EZH2基因分别在结直肠癌及癌旁中的表达;另外利用影像成像系统分析法测定EZH2分别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相对正常组织中的半定量值。通过统计学分析,判断EZH2和肿瘤的不同分期、不同分化程度、不同组织类型及等参数的相关表达及临床意义。结果:1. EZH2在50例癌旁组织(对照组)中,有6例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12%(6/50),而在5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实验组)有42例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84%(42/50),两组间的阳性率存在统计学意义(X2=49.05,P<0.005<0.05);阳性表达标本组织的平均灰度值,在癌旁组织中是2.23±0.12,而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值为10.68±3.32,两组间通过两两比较,两组间存在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7.98, P在0.025-0.01之间<0.05)。2.在5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按Dukes分期[14],属于Dukes分期C、D的组织标本有33例,全部33例的标本EZH2表达均为阳性,阳性表达率100%(33/33);属于Dukes分期A、B期的标本有17例,9例标本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52.94%(9/17);在Dukes分期为C、D期和Dukes分期为A、B期的两组间的阳性率存在统计学意义(X2=15.15,P<0.005)。阳性表达标本组织的平均灰度值, Dukes C、D期的平均值为13.24±2.12, Dukes A、B期的平均值为7.02±1.62,两组间通过两两比较,两组间存在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1.54, P在0.05-0.025之间<0.05)。3.在50例实验组标本中,存在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有26例,其中25例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96.15%(25/26);无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有24例,17例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70.83%(17/24);通过X2检验,两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X2=4.219,P在0.05-0.025之间<0.05)。4. EZH2的阳性表达与临床上的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组织分化程度、组织类型及手术前CEA数值是否正常等参数,通过统计学X2检验,阳性率无明显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研究首次证实了EZH2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 EZH2的表达与Dukes分期、淋巴结的转移有显著相关性,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灶部位、术前CEA值等参数无相关性,表明EZH2的表达对判断结直肠肿瘤的转移机制以及病情进展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提示EZH2基因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关。
其他文献
<正> 顾惠君,男1957年6月生,中国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紫砂陶艺家、陶艺大师。 从事紫砂陶艺设计制作30余年,曾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现集书画、陶艺、雕塑、制壶于一身,领
期刊
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建立高速、广域覆盖的通信网络,而光通信则是实现高速通信的理想方案。利用激光进行通信的卫星通信系统具有通信容量大、传输速率高、保密性好、功耗低、
上皮性卵巢癌(EOC)占卵巢恶性肿瘤的90%,其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探讨EOC发病机制对于筛选早期诊断、判定恶性程度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及有效的辅助生物治疗靶点非常重要
目的:以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MCF-7为研究对象,研究转录因子snail(SNAI1)基因沉默对MCF-7细胞生物学表型的影响。方法:针对SNAI1基因序列设计shRNA,并与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
【背景及目的】宫颈癌的发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发展成为宫颈癌约需10年时间,所以对宫颈癌防治重点在于对CIN的检测及治疗。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大
<正> 尿潴留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笔者自1985至1986年采用中药外敷治疗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7例中,男4例,女8例;年龄最小者22岁,最大者42岁,其中流行性出血
建设部推广的十项新技术在工程中的综合应用 ,提高了工程质量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正>译者:东西文库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年12月定价:88.00元《失控》成书于1994年,是作者基于当时科技、社会和经济前沿而对未来图景的预测。本书是一本"预言式"的
研究背景和目的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作用、多基因参与、经历多个阶段的复杂生物学过程,有许多信号分子参与其中。这些信号分子对肿瘤的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信号分子之
膀胱移行细胞癌(TCC)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肿瘤的形成和发展总是伴随着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这两种相互关联但又截然不同的变化,其本质是细胞周期的调节失控,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