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深海热液区是地球上一个特殊生态系统,蕴含着大量的微生物新物种与独特的基因资源。而且,热液区微生物参与了硫化物矿的形成与破坏。在深海环境中,微生物参与的生物成矿是铁、锰、硫等矿产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铁的异化还原作用对铁的分布产生影响,被认为是地球化学上最重要的过程之一。热液区铁还原菌的研究,对于阐明生物成矿的过程与深海环境中铁元素的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在南大西洋中脊“德音”和西南印度洋中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海热液区是地球上一个特殊生态系统,蕴含着大量的微生物新物种与独特的基因资源。而且,热液区微生物参与了硫化物矿的形成与破坏。在深海环境中,微生物参与的生物成矿是铁、锰、硫等矿产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铁的异化还原作用对铁的分布产生影响,被认为是地球化学上最重要的过程之一。热液区铁还原菌的研究,对于阐明生物成矿的过程与深海环境中铁元素的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在南大西洋中脊“德音”和西南印度洋中脊“白堤”等两处热液区,开展了硫化物资源相关异化铁还原菌的研究,加深了热液区可培养铁还原菌的生理特征及其还原机理认识。从23个热液区样品中获得了 157个铁还原培养物,其中低温5个、高温151个、常温1个;能够较稳定培养的共14个(超过10代次转接)。对其中六个还原速度较快,结晶程度较好的培养物开展了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富集物224T6GL7-3中存在两种微生物,其近缘菌株分别是厚壁菌门的一氧化碳胞菌(Carboxydocella)和厌氧杆菌(Anaerobacter);另外五个培养物中分别只存在一种微生物,其近缘菌株有4个都是厚壁菌门的成员,分别是喜热厌氧菌(Caloranaerobacter)、一氧化碳胞菌(Carboxydocella)、脱硫肠状菌(Desulfotomaculum)和梭菌(Clostridium);另有一个是广古菌门的土球菌(Geoglobus)。对一株来自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白堤热液区的异化铁还原菌潜在新物种DY30321进行了铁还原性能及新物种多相分类学研究。该菌能够在常温下进行三价铁的还原作用。较广的pH适应范围(4.0~10.0)有利于其适应复杂的热液区环境。通过多相分类鉴定工作,将其鉴定为梭菌纲的一个新属,命名为悟空杆菌(Wukongibacter),其模式种为白堤悟空杆菌(Wukongibacter baidiensis),模式菌株DY30321T。该菌株革兰氏染色阳性,产芽胞,细胞杆状,G+C含量为33.4 mol%,未观察到鞭毛,未提取到呼吸醌。该菌株的系统鉴定丰富了铁还原菌株资源的多样性,扩大了对铁还原菌的认识。铁还原过程观测是认识这个过程的基础,对还原产物分析研究也是对菌株应用价值的初步评估。本文开展了对铁还原培养物的长期观察,并分析了若干铁还原培养物产生的矿物晶体。以水合氧化铁(Hydrous Ferric Oxide,HFO)为电子受体,不同培养物的铁还原速率的时间尺度非常大,明显铁还原现象发生所需的最短时间从3天~3年不等。经过电镜观察,水合氧化铁经过微生物代谢形成了纳米晶体,主要为立方体形和梭形两种形态,偶见不规则排列的晶体结构。能谱仪(EDS)分析发现,所有富集物的晶体主要元素组成均为铁和氧。对四个铁还原培养物的基因组进行了注释分析,推测它们主要采取电子穿梭体为主的铁还原机制。基因组注释结果表明,悟空杆菌、一氧化碳胞菌、厌氧杆菌和土球菌等四个培养物都具有细胞色素c合成基因,且前三者都具有完整的鞭毛基因。当腐殖酸等穿梭体存在时,这些菌可能将电子传递给穿梭体,通过穿梭体实现铁还原作用;当环境中缺乏穿梭体时,它们可能通过可溶性细胞色素c作为电子穿梭体,或通过合成鞭毛趋化到铁氧化合物表面,以直接接触的方式还原三价铁。从大西洋和印度洋热液区两处热液区以硫化物为主的样品中,获得了大量不同温度的铁还原培养物,其完成铁还原所需时间尺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新颖的铁还原类型。水合氧化铁经过微生物代谢形成了纳米级晶体,在纳米材料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它们参与了热液区铁元素循环,但其作用有待通过深海模拟实验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中华绒螯蟹(Eric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养殖蟹类之一,属降河产卵物种,生殖蜕壳后通常洄游到河口区低盐度海水中进行繁殖。盐度可以促进中华绒螯蟹的性腺发育,尚不清楚盐度对其性腺发育、渗透压调节和生理代谢的调控机制。本文首先系统评价了四种水体盐度(0、6、12和18)对中华绒螯蟹成体性腺发育、渗透压调节、生理代谢和脂类组成的影响,筛选性腺发育期间的适宜盐度。其次,采用基于气相色谱-
微囊藻毒素(MC-LR)是水华蓝藻释放的一种单环七肽肝毒素。高藻爆发时,MC-LR难以通过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有效去除,严重威胁饮用水卫生安全。本文针对开发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的国家战略需求,利用大气压强电离放电协同水射流空化效应制备·OH,结合高藻水源水强氧化处理,开展了·OH氧化降解MC-LR的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基于大气压强电离放电制备·OH,快速降解直至矿化水中MC-LR。利用大气压
TAZ(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with PDZ binding motif)是 Hippo 信号通路下游一个重要的效应因子。TAZ能够通过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增殖,组织再生,发育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然而TAZ是如何调控转录的具体机制并不完全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种TAZ调控转录的全新机制。TAZ通过液-液相分离(Liquid-liquid phas
转录协同因子类固醇激素受体辅激活子3(Steroid Receptor Coactivator 3,SRC-3)是p160辅激活子家族一员,它通过与多种核受体及其它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进而增强其靶基因的转录活性。虽然SRC-3的许多生理和病理作用已经被揭示,但是它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未见报道。而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大动脉慢性疾病,是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最近,我们发现SRC-
原生生物在海洋微生物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将原生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联系起来,极大的提高了我们对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传统的基于18S rDNA序列的研究无法区分环境样本中活跃和非活跃类群,而基于rRNA的测序方案更倾向于表征样本中代谢活跃的类群。因此rDNA/rRNA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环境样本中原生生物群落结构
大量的陆源有机质经河流携带、迁移、传输并沉积在河口及近海区域,在该区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对区域生态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由于受陆-海交互作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河口-近海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十分复杂,且不同来源的有机质在迁移传输过程中其组成和化学性质也会产生差异性改变。因而,研究河口-近海域沉积有机质来源及迁移传输过程等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以我国东南沿海的九
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是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未来海水表层温度的波动会随着全球变暖而增加,但是温度波动对浮游植物细胞生理活动及其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的研究还是鲜见报道。高CO2浓度引起的浮游植物生理响应已经被广泛研究,但是浮游植物应对高浓度CO2胁迫在基因表达层面的内在机制则未见系统的报道。本论文选择3种典型浮游植物:大洋定鞭藻类(球石藻类)-赫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
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主要类群,分布广泛且多样性高。硅藻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者,贡献了约40%的海洋初级生产力,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稳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假微型海链藻作为首个被全基因组测序的模式硅藻,广泛应用于重要生态功能和环境变动响应研究。假微型海链藻基因组虽然已经解读,但仍缺乏高质量的基因组注释信息。硅藻的生态成功表明其进化了一系列应对环境变动的策略和机制,目前围绕硅藻对环境营养盐变动的生
本文依托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2012年9月)和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分别研究了北冰洋楚科奇海(太平洋扇区)和北欧海(大西洋扇区)以及南大洋威德尔海西北部(西南极)的细菌丰度和生产力的空间分布;结合温度、盐度、营养盐和叶绿素α浓度等环境和生物因子,分析了不同海域温度以及叶绿素α等环境因子对细菌丰度和生产力的控制机制;通过对比浮游植物叶绿素α浓度及其粒级结构与细
真核生物中绝大多数RNA必须经过多聚腺苷化(polyadenylation,poly(A))的转录后加工才能形成有功能的mRNA。多聚腺苷化过程包括mRNA前体的核苷酸序列信号识别、3’末端的切割和添加一段poly(A)尾巴,其中poly(A)信号的识别直接决定了加尾的位置从而决定成熟mRNA序列。最近在哺乳动物中已报道,CPSF30-WDR33-CPSF160复合体对保守的poly(A)信号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