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20例牙列缺损成人的下颌骨行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了解下颌神经管在下颌骨中的走行位置,建立有关下颌骨解剖规律的一些数据,为下颌后牙区的种植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嘉兴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选取20例牙列缺损的成年人,将对象每侧下颌骨分为5个区:(1)下颌第一前磨牙区(A区);(2)下颌第二前磨牙区(B区);(3)下颌第一磨牙区(C区);(4)下颌第二磨牙区(D区);(5)下颌第三磨牙区(E区)。对下颌骨进行CT扫描+三维重建,对所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收集每个区如下资料:(1)下颌神经管上缘至牙槽缘的距离(D1);(2)下颌神经管下缘至下颌下缘的距离(D2);(3)下颌神经管外侧缘至颊侧骨板的距离(D3);(4)下颌神经管内侧缘至舌侧骨板的距离(D4);(5)下颌神经管在每个区的横径和纵径;(6)颏孔下缘至下颌神经管的垂直距离;(7)颏孔前缘至下颌管前端的水平距离;(8)将A、B、C、D、E各分区的下颌骨横截面分为上(I)、中(II)、下(III)三个部分,利用efilm软件测量每个部分的相对骨密度。根据CT值(Hounsfield Units)的变化,了解下颌骨每个区域内的相对骨密度变化以及各分区之间的相对骨密度的变化。结果:下颌神经管位于下颌骨骨松质间的骨密质管道,上起于下颌孔,下续于颏管。下颌神经管在下颌骨内走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B区、C区、D区、E区,下颌神经管距离颊侧骨壁分别为4.18±1.05mm、5.73±1.31mm、7.18±1.18mm、8.37±1.08mm。距离舌侧骨壁距离分别为4.97±1.21mm、3.68±1.16mm、2.69±0.79mm、2.31±0.56mm。所以下颌管在下颌骨体部前行中偏舌侧,随着神经管向前延伸,逐渐偏向颊侧。在D、E区下颌神经管外周骨皮质内缘大多与下颌骨舌侧骨内板相连。在B区、C区、D区、E区,下颌神经管距离牙槽缘分别为16.04±2.49mm、16.74±2.43mm、17.74±2.77mm、19.64±3.87mm,距离下颌下缘分别为10.93±1.77mm、10.48±1.65mm、10.55±2.28mm、11.63±2.58mm。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所以下颌神经管在下颌骨中行走靠近下颌下缘。下颌神经管纵径在B区、C区、D区、E区分别为:3.54±0.99mm、3.51±1.22mm、3.83±1.04mm、3.60±1.05mm。下颌神经管横径在B区、c区、D区、E区分别为:2.85±0.77mm、2.64±0.66mm、2.86±0.64mm、2.44±0.63mm。两组数据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所以下颌神经管是上下径略长,横径略小,即下颌管横截面形态为上下径略长的椭圆形。下颌神经管壁由一薄层致密骨构成,近下颌孔端较厚。随着下颌神经管向近中延伸,管壁逐渐变薄,从第一磨牙开始管壁不完整,然后逐渐移行成无管壁。本实验中,下颌神经管在下颌双尖区(100%)分为颏管和切牙神经管,所以在A区已经没有下颌神经管,而是切牙神经管。对于颏孔的位置:61.11%出现在下颌第二双尖牙根尖部,22.22%出现在下颌第一、二双尖牙根尖之间,16.67%出现在下颌第二双尖牙、第一磨牙根尖之间。在出现颏孔处,下颌神经管突然从舌侧向颊侧有一近垂直状的转折。颏孔下缘至下颌神经管的垂直距离是3.44±0.53mm,颏孔前缘至下颌管前端的水平距离的平均值是4.25±0.50mm。相对骨密度测量结果:(1)下颌前牙区I区:984.51±309.73HU;Ⅱ区:778.94±289.42HU;III区:673.97±458.68HU;下颌前牙区与后牙区的骨密度在I区无显著性差异,下颌前牙区在II、III区的骨密度明显高于后牙区的II、III区的骨密度。(2)下颌后牙各分区之间骨密度无显著性差异。(3)下颌后牙各分区内,I区骨密度明显高于II、III区的骨密度,II区和III区之间骨密度无明显差别。结论:1、下颌管在下颌骨第二、第三磨牙区偏舌侧,随着神经管向前延伸,从第一磨牙区开始逐渐偏向颊侧;下颌神经管在下颌骨中行走靠近下颌下缘,在第一、第二磨牙区基本与下颌下缘平行。2、下颌管在下颌骨体部上下径略长,横径略小,横断面呈近似椭圆形;随着下颌神经管向近中延伸,管壁逐渐变薄。3、下颌前牙区骨密度明显高于后牙区骨密度;下颌后牙区各部位骨密度无明显区别。4、前牙区颏孔前5mm以上、颏孔下4mm以内为安全范围,可避免损伤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