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洱海是我国云贵高原的第二大淡水湖,尽管水质较好,但仍存在富营养化风险。本文以洱海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洱海不同区域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的氮形态,释放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物溶解性有机氮(DON)的生物有效性,为洱海富营养化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对于揭示氮在湖泊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环境效应和湖泊富营养化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洱海表层沉积物中总氮(TN)、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浸取态氮(WAEF-N)、强碱浸取态氮(SAEF-N)、强氧化剂浸取态氮(SOEF-N)和残渣态氮(Res-N)的含量分别为4405.14±1928.31mg/kg、75.80±23.23mg/kg、126.43±33.52mg/kg、105.82±57.19mg/kg、1524.45±765.03mg/kg和2572.64±1220.09mg/kg,各可转化态氮的含量大小关系为SOEF-N>WAEF-N> SAEF-N>IEF-N。IEF-N与TN、Res-N和SOEF-N同源,SAEF-N与SOEF-N释放机理明显不同。高有机质是洱海沉积物氮形态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洱海柱状沉积物TN、IEF-N、WAEF-N、SAEF-N、SOEF-N、Res-N随深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363.49±313.72)~(6187.09±1874.43)mg/kg、(124.72±30.59)-(257.14±52.13)mg/kg、(29.17±26.91)~(4.52±31.62) mg/kg、(14.00±6.60)~(114.68±50.37)mg/kg、(425.97±101.43)~(1995.17±544.88)mg/kg和(644.85±158.16)~(3774.76±1274.03)mg/kg。(2)洱海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释放通量分别为6.86±6.01mg/(m2·d)、7.71±3.97mg/(m2·d)、6.86±2.97mg/(m2·d)、6.01±3.80mg/(m2·d),年均释放通量为6.86±4.28mg/(m2·d),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夏>秋≈春>冬。空间分布上,均表现为西部>东部。洱海沉积物氮释放的风险较高,温度、陆源输入是其分布主要的影响因素。(3)黑暗培养实验结束后培养液中的NH4+-N浓度较培养初期有小幅下降,N03--N浓度较培养初期上升幅度较大,而DON浓度较培养初期下降幅度较大。洱海沉积物DON的生物有效性变化范围为21.07~52.64%,平均为34.47%,生物有效性较高。光照24h后培养液中的NH4+-N浓度较光照前有小幅上升,而培养液中的NO3--N浓度较光照前有大幅上升,DON浓度较光照前平均下降幅度为6.25%。有机氮矿化和微生物利用是造成DON降低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