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作为跨文化、跨语言交流的纽带,是文化传播的必经之路。伴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翻译被置于更广阔的研究领域之中,研究重点从只研究源语文本及其语境等因素,扩展到研究译入语文本及语境诸多因素。操纵学派代表人物,勒菲佛尔将翻译活动归入文化系统研究,提出翻译不但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是译者对原作进行的文化层面上的改写。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途径。冰心是我国现代和当代文坛上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大师,是著名的作家、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和翻译家。冰心从事翻译工作近60年,即20世纪30-80年代,主要从事英汉翻译工作。她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于文学创作和翻译事业,在国内外享誉盛名。冰心不仅全身心投入到翻译实践中去,还积极地对翻译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她翻译了许多优秀的外国诗歌作品,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翻译观。本文以“改写理论”为基本理论框架,对冰心的诗歌翻译进行描述性研究,并以冰心翻译的泰戈尔诗集《吉檀迦利》为个案,进行文本分析,以期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更好地解读冰心的诗歌翻译思想。本文首先对冰心的研究进行历史回顾及对冰心翻译作品进行简要介绍。然后通过对勒菲佛尔的改写理论及其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的论述,主要包括意识形态、诗学形态、赞助人等,具体论述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主流诗学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对冰心诗歌翻译观和翻译活动的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和50年代到60年代这两个时期,由于受到这两个时期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冰心分别选择了《先知》、《古老的北京》和《吉檀迦利》进行翻译,目的就是为了唤起民众觉醒、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热爱新中国,保卫新中国。在具体翻译的过程中,冰心的翻译原则和策略也受到了这两个时期主流诗学的影响,她的翻译原则可以概括为“顺”、“真”、“美”。在翻译策略上,冰心选择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修饰方法,如排比,对照,重复等。在冰心的翻译过程中,赞助人和专业人士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由此本文得出结论:译者的翻译策略、目的和翻译原则及文本的选择都会受到主流诗学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运用改写理论来研究翻译活动,从而为翻译研究开辟新的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