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近些年来,已有多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单克隆抗体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有效。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单克隆抗体联合化疗治疗其他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些年来,已有多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单克隆抗体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有效。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单克隆抗体联合化疗治疗其他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结果已有报道,但其联合化疗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远处转移性ESCC患者的结果还未被报道。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的2期前瞻性临床研究,主要目的是评价一种抗PD-L1单克隆抗体SHR-1316联合脂质体伊立替康及5-氟尿嘧啶作为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远处转移性ESCC患者一线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接受SHR-1316(10mg/kg静脉滴注,治疗周期的第1天)、脂质体伊立替康(第1周期剂量为60 mg/m2,第1周期治疗后对于耐受良好的患者,从第2周期开始调整为80 mg/m2,静脉滴注,治疗周期的第1天)及5-氟尿嘧啶(2400 mg/m2,从治疗周期的第1天开始持续静脉泵注46小时),每14天重复,直至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毒性不能耐受或撤回知情。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次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以及安全性。本研究的探索性研究终点为肿瘤标本不同PD-L1表达水平与研究治疗获得的ORR及DCR的关系。我们使用SPSS(22.0版本)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估计时间-事件变量,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比较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在2019年3月11日至2019年5月31日期间,总共纳入了 23例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远处转移性ESCC患者。截止至2020年7月31日,本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 15.2 个月(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4.2-16.2)。中位 PFS为 8.5 个月(95%CI:1.2-15.8),ORR和 DCR 分别为 52.2%(95%CI:30.1-74.3)、73.9%(95%CI:54.5-93.3)。中位 OS 为 11.6 个月(95%CI:6.7-16.6)。最常见的治疗相关的3-4级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AEs)为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4/23,17.4%)、恶心(3/23,13.0%)、厌食(3/23,13.0%)及白细胞计数减少(2/23,8.7%)。共2例患者出现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SAEs),包括1例患者出现1级发热,而1例患者发生3级腹泻及2级发热(4.3%),这2例患者均因SAEs暂停研究治疗。本研究有5例患者(21.7%)出现免疫相关的AEs,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23,17.4%)、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23,4.3%)、瘙痒症(1/23,4.3%)、皮疹(1/23,4.3%),均为1-2级,无≥3级的免疫相关AEs发生。无治疗相关的死亡事件发生。结论:PD-L1抗体SHR-1316联合脂质体伊立替康及5-氟尿嘧啶作为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SCC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具有令人欣慰的疗效,且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可接受。因此,SHR-1316联合脂质体伊立替康及5-氟尿嘧啶可以作为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SCC患者一线治疗的新方案。Clinical trial 注册:NCT03732508(Clinicaltrials.gov)。
其他文献
一、背景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胚胎早期由于体节形成过程异常导致的脊椎畸形。CS特点为发病早且进展快,畸形较重且并发症较多,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CS患者常常还伴发先天性心脏病、泌尿系及消化道畸形等多种先天发育障碍,给治疗带来了困难。国际上已有相关研究就CS的自然史及治疗进行报道,但目前尚缺乏对汉族人群CS伴发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的效果和趋势的大样本
第一部分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第一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分型[目的]头孢曲松是淋病治疗时最后的一线经验性药物。本研究对中国常规淋球菌耐药监测中发现的头孢曲松高水平耐药的BJ16148克隆,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方法]采用纸条梯度扩散法检测该头孢曲松耐药株,对阿奇霉素、大观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和头孢克肟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
目的:探究非结合胆红素(UCB)对肠道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以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非结合胆红素的水平方法: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动物实验,2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UCB组、DSS建模组和DSS+UCB组。DSS建模方法为给予小鼠含2.5%DSS的饮用水5天后换回正常水2天。UCB组和DSS+UCB组使用30mg/kg UCB灌胃,余2组使用蒸馏水灌胃,共灌胃7天。通过小鼠体重,全段结肠的长度
研究背景及目的: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亚洲目前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IgAN具有异质性、进展性等特点,其临床表现多样,确诊IgA肾病的患者,20%-40%的患者会在20年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降低持续性蛋白尿是IgA肾病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目前治疗方式主要包括ACEI/ARB类足量使用和免疫抑制治疗。目前,IgA肾病患者免疫抑制治疗是否获益仍存在争议,指南中
研究目标通过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评估自我取样HPVDNA检测技术及特异性标志物p16单染技术在卫生资源匮乏地区单独或联合应用于宫颈癌早诊的筛查效果;并对新疆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流行及自然转归情况进行探讨,最终为制定适合新疆卫生资源匮乏地区人群宫颈癌综合防治策略提供基础数据,也对其余欠发达地区的宫颈癌筛查手段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进而为健全我国宫颈癌筛查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1.分析新疆哈萨克族女
研究背景人体皮肤老化有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其中皮肤受到紫外线照射所致的日光性老化是皮肤老化中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治疗皮肤老化,尤其是面部老化的方法包括光电技术、外用生物及合成性药物、肉毒毒素及胶原蛋白等注射类产品。随着脂肪移植技术的普及以及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在再生医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应用脂肪组织及其相关移植物促进皮肤组织再生的报道也日益
第一部分:基于CTA和血管三维重建技术的结直肠系膜血管的解剖学观察目的基于CTA和血管三维重建技术,探讨结直肠系膜血管的解剖结构、分型、变异、走行及术后血流重建通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型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诊断为结直肠癌行手术治疗,并具有薄层强化CT数据和完整病例资料的177例患者相关数据,完成血管三维重建,对结直肠系膜血管进行系统性解剖观察和
● 第一部分应用炎症-凝血指标建立局限性肾癌患者预后模型及其临床价值目的:基于前期研究发现的肾癌患者外周血炎症免疫和凝血指标与循环肿瘤细胞数量呈现正相关的基础,本研究旨在通过筛选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前多种血液学指标和肿瘤学特征,建立局限性肾透明细胞肾癌患者(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模型。材料和方法:总共收集并纳入2013年3月-2
背景与目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首要死因,造成的疾病负担不容忽视。膳食结构不合理与CVD密切相关。在我国成人心血管代谢性死亡相关的膳食因素中,水果和蔬菜摄入不足分别处于第二位和第四位。既往研究发现增加果蔬摄入量可以降低CVD和全因死亡的风险,但最佳的果蔬摄入量尚无定论。另外,CVD作为一种复杂性疾病,受到了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目的:通过建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肾小管酸中毒(pSS-RTA)患者的单中心初治队列,探索初治pSS-RTA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发病危险因素以及生存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pSS-RTA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pSS和RTA相关临床表现、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以pSS-RTA的确诊时间作为基线时间点,对初治pSS-RTA患者进行基线特征描述及亚组分析;进一步进行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