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脊柱侧凸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趋势研究及TBX6相关性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手术预后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e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胚胎早期由于体节形成过程异常导致的脊椎畸形。CS特点为发病早且进展快,畸形较重且并发症较多,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CS患者常常还伴发先天性心脏病、泌尿系及消化道畸形等多种先天发育障碍,给治疗带来了困难。国际上已有相关研究就CS的自然史及治疗进行报道,但目前尚缺乏对汉族人群CS伴发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的效果和趋势的大样本研究以阐明CS伴发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的效果和趋势,因而总结汉族人群CS大样本队列并对其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有重大意义。CS病因复杂,具体发病机制不明。目前学界普遍认同CS是遗传及环境因素导致的多因素疾病。既往研究揭示了TBX6罕见无效突变联合常见亚效等位基因共同致病的全新遗传模式,并在多中心、多人种队列中得到验证,可以解释世界范围内约10%的散发CS患者病因。这类CS被称为TBX6相关性先天性脊柱侧凸(TBX6-associated congenital scoliosis,TACS)。TACS 患者具有一些相似的临床特征:CS分型大多为形成不良型(半椎体或蝴蝶椎),畸形位置大多为脊柱下段,畸形累及节段较少,肋骨发育正常或仅有轻微畸形,合并髓内畸形发生率较低;有研究还通过基因组-表型关联分析,建立了 TACScore预测系统来评估临床TACS的患病风险。然而,既往研究集中于报道TACS患者的临床表型特征,尚未有相关文献报道TACS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因此评估TACS的手术预后,进而探索TBX6相关遗传学研究成果对CS的临床转化应用有其重要意义。二、目的第一部分:报道迄今中国人群最大先天性脊柱侧凸队列伴发畸形的发生率,并分析先天性脊柱侧凸分型及其伴发畸形间的相互关系。第二部分:分析近十年单中心大型先天性脊柱侧凸队列手术治疗的变化趋势,探索恰当的、可推广的CS手术策略。第三部分:首次评估TBX6相关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手术预后特征,探索基因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应用。三、方法第一部分:回顾并提取了 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289名CS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并统计各个患者全脊柱X线、CT、MRI、超声心动图、腹部超声、泌尿系超声检查和全身体格检查的结果,分析人口信息学、CS分型、畸形累及部位和伴发畸形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回顾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07名CS患者的病历,收集其人口信息学和手术相关结果,描述融合手术年龄、融合节段数量、截骨和钛笼的使用率、住院时间(LOS)、术中失血(EBL)、并发症及再入院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分析手术年龄和融合节段及住院费用的关系。第三部分:对2017年至2019年就诊于我院的473例汉族散发CS患者的外周血DNA样本进行遗传检测,共筛选出48例TACS患者。按性别、年龄、主弯度数、CS分型、畸形节段、术式、融合节段和数量等进行倾向性匹配,共28对患者成功配对。对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评估冠、矢状面影像参数和手术信息(术式、融合节段、出血量、并发症等)进行测量并比较分析四、结果第一部分:共纳入1289例CS患者,其中633例(49.1%)为形成不良型,251例(19.5%)为分节不良型,405例(31.4%)为混合型。相较于形成不良型,在分节不良和混合型CS患者中伴发椎管内畸形(16.0%:FS 45.4%:MD 40.5%)和肌肉骨骼畸形(10.3%:19.9%:23.7%)的发生比例较高。最常见的伴发畸形是椎管内畸形,占379例(29.4%),接着为心血管系统畸形177例(13.7%),泌尿生殖系统畸形75例(5.8%),胃肠道畸形46例(3.6%),骨骼系统畸形211例(16.4%)。在CS椎体畸形的累及节段上,颈椎和胸椎累及患者伴发椎管内和肌肉骨骼畸形的发生率高于腰椎累及患者(伴发椎管内畸形占比分别为33.8%:33.4%:20.7%;肌肉骨骼畸形为28.4%:19.1%:9.0%)。心脏、泌尿生殖系统和胃肠道缺陷之间有很强的相关系,椎管内畸形和肌肉骨骼畸形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性。第二部分:该研究纳入了 2010年至2019年在我院接受单纯后路融合手术的1207例CS患者。在过去的十年中,年龄小于5岁的患者比例从15.5%增加到了25%以上。平均融合节段从9.24±4.29减少到7.48±4.02,使用短节段融合治疗的患者比例从13.4%增加到30.3%。截骨和钛笼植入的患者比例分别从55.65%和12%分别增加到76.5%和40%以上。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失血从16.5±5.6天和801.1±663.9ml分别降至13.5±4.1天和510.1±472.3ml。在这十年中,并发症和再入院率也有所下降。融合年龄与长节段融合(OR=1.213;P<0.001)及较高医疗费用(OR=1.091;P<0.001)呈明显正相关关系。第三部分:匹配的TACS组和NTACS组的术前参数:性别、年龄、CS分型、畸形节段、术式、主弯度数、头侧代偿弯、尾侧代偿弯、胸后凸、胸腰段后凸、腰前凸、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融合节段和数量等参数结果相似(P>0.05)。TACS 组的头侧代偿弯矫形率(63.0±18.8%vs.51.2±24.0%,P=0.046)、尾侧代偿弯矫形率(76.2±11.6%vs.65.0±24.1%,P=0.031)均显著高于NTACS组,且TACS组的头侧代偿弯矫形丢失率(4.7±19.2%vs.28.8±50.8,P=0.023)显著低于NTACS组。TACS组总并发症发生率(7.2%vs.14.3%)、总矫形丢失相关发生率(3.6%vs.10.7%)和附加现象发生率(0 vs.7.1%)低于NTACS组。但两组在出血量、翻修情况、随访时长、平衡参数(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胸后凸、胸腰段后凸、腰前凸)及并发症等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五、结论第一部分:椎管内和肌肉骨骼畸形的发生率在分节不良和混合型CS患者中比例较高。椎管内和肌肉骨骼畸形之间以及心血管、泌尿生殖系统和胃肠道畸形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女性、畸形累及颈段、分节不良和混合型CS可能是CS患者伴发更多其他系统畸形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在过去十年期间,我院CS手术治疗显示出融合手术年龄趋于年轻、融合节段数量减少、截骨手术和钛笼植入率更高、失血量减少、住院时间缩短和并发症发生率和再入院率减少的趋势。在较早的年龄进行截骨短节段手术可以实现良好的矫形效果、减少融合节段、医疗费用和并发症,这是CS治疗经济、安全、有效的手术策略。第三部分:尽管人口信息学和部分脊柱侧凸参数及手术参数相匹配,但与NTACS患者相比,TACS患者术后代偿弯的矫形率更高,矫形丢失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而在其他矫形参数及平衡参数方面两组间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研究研究目的: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稳定型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尚缺乏。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
1.目的:总结并分析通过右侧腋中线直切口经右房三尖瓣途径外科手术治疗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结果,并通过回顾性配对分析,探讨和传统的正中切口经肺动脉途径的手术方式的围手术期临床结果和随访患者亲属满意度的差异,评价该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及效果,以期改善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预后。2.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6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期间,32例诊断双动脉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并行手术治疗的
背景和目的:可变多聚腺苷酸化(AP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转录后加工机制。APA通过选择不同的多聚腺苷酸化位点从而产生不同的3’末端。APA的异常调控与许多疾病有关,其中包括肿瘤。已有多项研究表明肿瘤中存在广泛的3’UTR缩短,但是许多癌种中APA的全景图还未被充分地研究,并且这些3’UTR缩短基因的功能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绘制食管鳞癌中的APA全景图,寻找受APA调控的基因,并
食管交界处腺癌(简称贲门腺癌,ACGEJ)是发生在胃及食管交界处的恶性肿瘤。在过去的五十年中,贲门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显著上升,且相较于西方国家,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和中国是贲门腺癌的高发区。基因组的改变和转录组的异常是影响肿瘤发生机制及预后的重要因素。不断更新的新一代测序技术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分析和挖掘各类型肿瘤样本多组学数据的工具,但在对贲门腺癌的基因组和转录组研究上还有一定的空白,缺乏对贲
研究背景:自从首次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经过几十年的研究,MSCs被发现其可通过多种分子作用机制介入免疫调节并在免疫调控时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与其他来源的MSCs相比,成人骨髓来源MSCs(Bone ma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已经成为临床应用的“金标准”。大量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数据证实了这种
背景: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血管外科重症之一,从疾病开始到出现临床症状,时间较长,但其发展往往隐匿,大多因为常规查体偶然发现,有些临床患者出现腹痛症状后,急症入院才发现,且门诊误诊率较高,经验不足医师较难发现,成为临床医患矛盾原因之一。临床中,若出现异常腹痛症状则提示预后欠佳,往往提示动脉瘤有破裂或者破裂前兆,尤其破裂性腹主动脉瘤,死亡率60~8
背景与目的神经侵犯(Perineural Invasion,PNI)与结直肠癌、胰腺癌、胃癌、乳腺癌、前列腺癌、以及头颈部肿瘤等多种恶性肿瘤预后相关,是多种肿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而且有关胰腺癌PNI的分子机制研究较为深入和广泛,但目前结直肠癌尤其是Ⅱ期结直肠癌发生PNI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拟通过比较PNI状态不同的Ⅱ期结直肠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基因组表达差异,初步探索Ⅱ期结直肠癌PNI发
背景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甲旁亢)是由于甲状旁腺本身病变引起的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过多导致的钙、磷代谢紊乱的代谢性骨病。大部分PHPT为散发性(sporadic PHPT,SHPT),少数(<10%)病例为家族性或综合征性。目前关于PHPT患者的遗传学研究多基于一代测序技术,对特定年龄或临
近些年兴起的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微生物检测在基础医学研究领域促进了人体微生物组学尤其是肠道微生物组学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不依赖微生物培养的病原体广覆盖检测策略。目前用于人体微生物组研究的两个主要的方法是16S rRNA基因测序(16Ss)和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SMs)。前者通过靶向扩增和测序细菌的16S rRNA基因的高变区来鉴定和分类微生物,在研究各类人群的肠道
背景:毛孢子菌是侵袭性感染的重要致病菌,病死率高,预后极差。唑类药物作为治疗侵袭性毛孢子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耐药性已经开始发展。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毛孢子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和致病力分布特征及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6年7月CHIF-NET监测网七年间43个监测中心收集的133株侵袭性感染毛孢子菌。利用基因测序分析实现菌种的准确鉴定和基因分型,按照美国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