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瑰宝,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当前,对宋词的研究不胜枚举,主要涉及意象、流派、文化、翻译等,而对宋词中大量使用的温度词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尚十分少见。认知语言学认为,身体的、情感的、精神的、文化的体验都是形成我们概念系统的基础,但人们惯于用基于身体体验的概念表达非身体体验的概念,即用更具体的概念表达较抽象的概念。温度作为人的基本认知域之一,所衍生出的温度概念十分丰富。通过隐喻投射等过程,这些概念被投射到温度感知域以外更复杂的概念域。这些过程的发生不只是为了达到修辞效果,更重要的是建构起基于人们身体体验的无意识的概念系统。本文以宋词中的温度词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基于丰富的语料,对语料中基于温度概念的常规隐喻、通感隐喻及转喻进行了系统分析,最终发现,通过以上三种认知工具衍生的其它概念都是人们基于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且宋词中的温度词使用现象呈现出了独特的特点。文章经过对所选语料的深入系统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宋词中温度的概念隐喻投射范围大于转喻投射范围。概念隐喻投射有10个目标域,其中包括3个通感隐喻投射域。另外,有3个转喻投射域。这些投射大多基于人们身体体验而产生。针对具体目标域,隐喻中的具体表达要远远多于转喻性表达,说明宋词中温度隐喻比转喻更加广泛。除了作为源域,温度还充当目标域,由具体物体、液体等来表达,验证了人们通常用更具体的概念表达相对抽象的概念的观点。2.基于温度概念的通感隐喻投射范围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其投射遵循“单向性”特征,且基本遵循由低级感官向高级感官投射的特点,视觉是运用最为广泛的目标域。而味觉是作为源域投射到温度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相对于温觉人们对味觉的感知更具体。3.冷觉温度词和热觉温度词在宋词中的使用存在较大差异。首先,冷觉温度词多用来表示消极概念,比如坏的情绪、冷漠的态度、静止无声的状态、贫穷的经济条件,等等。热觉温度词多用来表示积极概念,比如欢乐的情绪、温和的性格、较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等。这是基于人们对不同温度的不同体验而产生,同时也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阴阳”理论的影响。另外,宋词中冷觉温度词出现的频率要远远高于热觉温度词。原因有三:1)“寒冷”比“炎热”给人们更突出的体验;2)特殊的历史背景给词人们提供了特殊的创作氛围;3)宋词音乐性的体裁及其主要由歌女传播的方式使得宋词形成了阴柔的特点。4.冷觉温度词和热觉温度词在婉约派和豪放派词人作品中的使用存在差异。婉约派比豪放派更频繁地使用冷觉温度词,其原因可归于其特殊的生活体验和人生经历。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发现进一步验证了人类的认识基于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的观点。揭示了宋词中温度概念系统的建构特点,反映了宋词中冷暖意象的呈现特征,并探究了其成因从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认知语言学领域内的隐喻、通感、转喻研究,为宋词的赏析、流派之争及翻译等方面提供了一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