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群落构建机制是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研究可为全球及区域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对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有大量关于植物构建机制的研究,并发现生态位理论(环境筛选作用)和中性理论(扩散限制作用)能较好地解释植物群落构建机制,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陆生植物群落,而湿地植物群落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从陆生生态系统得出理论是否适用于湿地生态系统仍存在争议。本研究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落构建机制是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研究可为全球及区域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对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有大量关于植物构建机制的研究,并发现生态位理论(环境筛选作用)和中性理论(扩散限制作用)能较好地解释植物群落构建机制,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陆生植物群落,而湿地植物群落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从陆生生态系统得出理论是否适用于湿地生态系统仍存在争议。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10个不同类型湿地生态系统中水生或湿生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各类型湿地中主要植物群落类型、物种组成及环境因子,采用多元非参数方差分析(PERMANOVA)分析所调查湿地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格局;利用Mantel test方法和多重共线性分析方法研究环境差异、地理距离对湿地植物群落β多样性影响;通过多重共线性分析筛选出对湿地植物群落β多样性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再通过基于相似或相异度矩阵的多元回归模型(MRM)研究环境差异和地理距离对湿地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变化的解释程度及相对贡献率,从而揭示湿地植物群落的构建机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长江中下游不同类型湿地生态系统中主要的水生植物群落包括黑藻群落(Form.Hydrilla verticillata)、穗状狐尾藻群落(Form.Myriophyllum spicatum)、莲群落(Form.Nelumbo nucifera)、菹草群落(Form.Potamogeton crispus)、菰群落(Form.Zizania latifolia);主要的湿生植物群落为水烛群落(Form.Typha angustifolia)、芦苇群落(Form.Phragmites australis)、白茅群落(Form.Imperata cylindrica)、喜旱莲子草群落(Form.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水蓼群落(Form.Polygonum hydropiper)。不同类型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水生植物群落β多样性Bray-Curtis相异性指数从大到小分别为:张家咀水库(0.957)、沮河(0.955)、崇湖(0.943)、洈水水库(0.926)、大九湖(0.907)、府河(0.891)、东湖(0.846)、洪湖(0.782)、月亮湾(0.698);湿生植物群落β多样性(Bray-Curtis相异性指数)从大到小分别为:大九湖(0.982)、远安(0.954)、洪湖(0.935)、圈椅淌(0.930)、张家咀(0.921)、崇湖(0.895)、府河(0.880)。PERMANOVA分析表明,不同样地的β多样性均具有显著的差异。(2)Mantel test结果表明,环境差异和地理距离与水生植物群落和湿地植物群落Bray-Curtis相异性指数均呈显著性相关(p<0.001);从相关性系数看,水生植物群落和湿地植物群落Bray-Curtis相异性指数与环境差异的相关性高于地理距离。在各环境因子中,水生植物群落Bray-Curtis相异性指数与海拔相关性最高(r=0.42),与总氮的相关性最低(r=0.07)。对于湿生植物群落Bray-Curtis相异性指数,相关性最高的为最暖季均温(r=0.47),相关性最低的是年降雨量(r=0.15)。(3)环境因子显著对水生、湿生植物群落的构建,其单独对水生、湿生植物群落的解释率单独,分别为17.83%、21.66%(p<0.01)。在各环境因子中,最冷季均温对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构建贡献均最大,分别解释了Bray-Curtis相异性指数的15.44%和19.53%。而地理距离单独对水生、湿生植物群落构建解释率都远低于环境因子,分别为8.49%和5.39%,且地理距离仅仅对水生植物群落影响具有显著性(p<0.01),而对湿生植物群落的解释不显著(p=0.27)。环境筛选作用及扩散限制作用对水生、湿生两类植物群落构建共同解释率相似,分别为18.22%、19.91%。MRM模型环境因子和地理距离对水生、湿生植物群落的Bray-Curtis相异性指数的总解释率分别为44.54%、46.96%,未解释量分别为55.46%、53.04%。研究结果表明环境筛选作用和扩散限制作用共同主导了长江中下游的湿地植物构建,且环境筛选作用对该区域水生、湿生植物群落影响最大。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需求迅速增长,旅游资源由于难以货币化的特点,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如何评估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也是学界研究的重点。洞穴型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如果对洞穴的价值认识不清会对景区旅游资源、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也会严重阻碍景区旅游的发展,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旅游资源价值合理化机制和资产化管理机制,机制建立的基础就是要对旅游资源进行游憩价值的评估。通过对洞穴景区游憩价值的评估,可以使景区管理
乡村多功能性是乡村地域的本质属性。在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工业化双轮驱动下,乡村地域功能转型与资源要素重组发展态势显著,但同时引起乡村地域资源要素流失和功能衰退等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区域人地关系发生巨大变革,乡村地域功能及其发展定位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以崇阳县作为研究区,以乡镇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
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关于旅游容量的概念、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测算方法以及管理运用等方面的学术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在研究区域方面,学者主要针对自然资源型景区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对人文古迹类景区研究较少。在旅游容量量化研究方面,至今未形成能够准确测算旅游地容量的规范。在旅游容量预警方面,随着游客分时段预约制度的出现,以往的研究成果已不适合当前的景区管理;其次,为弥补现有旅游容量研究的不足,本文
随着生态位理论、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模型等科学的发展,有效地结合各类环境变量预测物种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成为了可能,各种各样的物种分布(生态位)模型的应用而生,在农业生态等领域研究当中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它们常被用来模拟物种生态位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基于增长极理论,依靠核心特色产业带动区域的发展,进而辐射带动更大区域的特色农业产业布局,逐步形成融合格局,力图为农民增收创收的聚力发展,同时对物种资源生
捕食是驱动猎物形态和行为防御演化的强大自然选择压力。为了逃避捕食者的捕食,圆网蛛也演化出了多种防御策略。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金蛛属蜘蛛都用显眼的白色、并能反射紫外光的蛛丝来装饰它们的圆网,这种蛛丝装饰物简称装饰带。自从装饰带在一个多世纪以前被首次发现并描述以来,生物学家就对它们的功能赋予了极大的兴趣,因此提出了多个有关蛛丝饰带功能的假说。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金蛛的蛛丝装饰带是用来防御捕食者捕
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存在长期的协同进化,植物病毒的出现给二者带来更为复杂的影响。研究表明,植物病毒可以影响植食性昆虫取食行为。杀虫剂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治植食性害虫的措施,但杀虫剂往往存在特异性低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选择低毒环保的杀虫剂控制害虫及其所携带病毒的传播就显得十分重要。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入侵害虫,通过其口针在植物体内进行刺探取食,为害6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各类星载传感器已能为地理国情监测、农情监测、安全预警、定位导航等行业和大众应用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撑。其中,光学遥感卫星数据由于其具有时空分辨率高、地表覆盖信息丰富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应用需求日益提升。然而,光学遥感传感器在采集影像数据时受大气中云层影响,存在地物信息被遮挡的情况,致使光学遥感影像数据质量降低,从而影响数据的行业化应用。因此,研究光学遥感影像中存在的云
脂肪酶具有广泛的底物选择性,以及底物特异性,它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反应,耐有机溶剂,而且不会产生过多的副反应,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游离的脂肪酶使用成本高,不易回收,并且酶在生产纯化中也较为复杂。将酶展示在细胞表面的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一个问题,展示在细胞表面的酶不需过多的纯化步骤且容易回收利用,而酵母细胞的个体大,展示酶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多。来源于大肠杆菌的小肽CL7是大肠杆菌素E7(CE7)
中药新药研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方法,并以产业化生产和临床应用为最终目的。自1985年我国施行新的药品注册审评办法以来,我国新药研发及其注册管理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过程,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国家对中药新药研发给予高度重视,预示了新的发展时期的到来。中药新药研发有其自身的特点,应遵循自身的客观规律。基于多年新药研发实践,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以"有效性"为核心,以物质为载体,以
细胞自噬是生物进化中高度保守降解系统,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酵母细胞中。细胞自噬是细胞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与细胞其它生命活动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联系。细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控自噬水平,包括信号通路调节、翻译后修饰调控和转录调控。其中,在转录水平上调控自噬研究较少。近年来研究证明,表观遗传修饰调控细胞自噬相关基因表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噬调控途径。组蛋白修饰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类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