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单车油罐车作为运输油类物品的专用车,由于其机动性能与通过性能较好,可以轻松应对狭窄的街道和崎岖的山路,多工况路面适应性强。随着各行业对燃油的巨大需求和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单车油罐车在众多专用罐车品类中日益受到重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单车油罐车遭遇较差路面时,罐内液体容易引起较大的液体晃动冲击力,对罐车结构强度造成威胁,罐车事故时有发生,而且减轻罐车的自重不但可以提高其操纵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车油罐车作为运输油类物品的专用车,由于其机动性能与通过性能较好,可以轻松应对狭窄的街道和崎岖的山路,多工况路面适应性强。随着各行业对燃油的巨大需求和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单车油罐车在众多专用罐车品类中日益受到重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单车油罐车遭遇较差路面时,罐内液体容易引起较大的液体晃动冲击力,对罐车结构强度造成威胁,罐车事故时有发生,而且减轻罐车的自重不但可以提高其操纵性,还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因此开展单车油罐车的结构强度分析和结构优化研究近年来成为专用车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为此,研究结合某型特种专用单车油罐车的结构强度设计和结构优化需求,在考虑路面激励条件下,构建其晃动冲击分析模型和流固耦合分析方法,主要分析正常、转弯、刹车以及不同装载工况条件下的罐内液体晃动冲击力分布及规律,并将其作为动态冲击载荷施加到罐内表面,采用间接流固耦合方法研究单车油罐车静态与动态时的结构强度,并探索副车架和罐体的优化空间,为单车油罐车的设计手段更新与更加贴合实际运行工况设计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流固耦合分析理论,利用ADINA计算单车油罐车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罐内液体晃动冲击力。为获得准确的液体晃动计算结果,采用国标路面不平度系数和傅里叶逆变换技术获取随机路面载荷谱,在此基础上进行单车油罐车流固耦合分析模型的构建,研究单车油罐车正常、刹车、转弯行驶时的罐内液体晃动冲击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罐内液体晃动冲击力计算结果与实际行驶时液体晃动情况一致,证明结果的正确性;获得了不同路面激励和装载条件下的液体晃动冲击力分布规律,并研究冲击力在罐车结构强度分析中动态函数加载方法,构建了单车油罐车的结构强度间接流固耦合计算方法,成功实现考虑液体晃动冲击影响罐车结构强度的目的。2.基于有限元静态与瞬态分析理论,结合单车油罐车三维几何模型结构特点和各构件材料属性,基于ANSYS有限元结构分析平台,研究构建了模拟罐车工况的前处理分析技术,完成了考虑液体晃动冲击、路面载荷谱激励和油罐车结构连接特征的单车油罐车结构强度分析模型构建,为单车油罐车的结构强度计算提供了可靠的分析和研究方法,为罐车设计手段更新发展提供较好的参考。3.采用构建的单车油罐车间接流固耦合计算方法,计算获得了静态满载状态、转弯满载状态、制动满载状态、A级路面90km/h满载行驶和C级路面40km/h满载行驶时的静与动态五种工况下的罐车力学性能,并结合设计要求对结构强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单车油罐车静态与动态工况下,所有构件的最大应力均满足强度要求,并且通过分析单车油罐车的结构强度,发现副车架及罐体的所有零部件不但满足结构强度设计要求,而且局部最大应力水平整体相对材料自身强度极限具有一定的富裕空间。因此,结构强度分析结果也表明,虽然单车油罐车原结构设计结构强度满足要求,但部分结构仍旧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可进一步开展结构优化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其操控性和降低设计制造成本。4.针对单车油罐车结构强度研究结果,提出了优化设计对象与方案,对其副车架进行了拓扑优化研究,对其罐体进行了尺寸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副车架拓扑优化后,保留50%材料与保留80%材料时总质量均有下降,分别降低了7.58%和2.43%;罐体尺寸优化后,罐体厚度降低为5mm,对比优化前后的罐体结构强度性能表面,优化后罐体经济性与结构强度均优于原罐体,并且罐体质量变为595kg,降低了16.67%,相对于原罐体减小119kg,进一步提升了其操控性,降低了制造成本。
其他文献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PHEV)的能量管理策略的作用是在保证动力性的基础上,优化各动力源转矩分配以使整车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在当前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精度不断提高,大数据、云计算产业方兴未艾的科技背景下切合实际的能量管理策略的发展方向是:(1)能够融合出行全局信息,(2)能实现车-人-基础设施协同的自适应控制,(3)计算效率高,实时应用性能
隧道施工现场中钢架架设、拼接及其锁脚锚管的连接是一项劳动强度大,施工效率相对较低的工序。在以往的隧道施工中,由于隧道长度相对较短,软弱地层及不良地质条件相对较好实现,隧道沿程需要进行钢架支撑的地段一般相对较短,因此,钢架架设所带来的低效、高强问题一直未引起相关重视。近年来,随着长大隧道的大量涌现,隧道长度与日俱增,钢架支撑中人工架设这种传统施工所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被大多数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也迎来了改革。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其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做出了改变。从教师的角度分析,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从重视传递计算方法转变为算理和算法的结合,从单一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趣味多样化的策略;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也应从传统的掌握基础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提升学习能力。本文就算理和算法的概述进行阐述,分析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将算
湿陷性黄土具有大孔隙、结构性、湿陷性、水敏性等力学与工程性质,湿陷变形在定量上的不可忽视性和定性上的急速发展性,是影响建构筑物稳定性的两大突出问题。以引汉济渭二期工程为例,南北干线工程有近1/4坐落于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等级一般为自重Ⅱ级~Ⅳ级,对工程建设有重要影响。目前湿陷性黄土评价和处理重点考虑浅层黄土浸水饱和产生的“最大湿陷量”这一核心思想,考虑到隧洞等地下工程具有开挖卸荷、地下空间小、地基
重型车辆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这类车转向性能有待提高,有必要研究新型重型车辆转向机构。本文针对中心臂Watt-Ⅱ型转向机构组成的重型车辆多轴转向系统,进行了转向机构的动力学分析、考虑杆件变形情况下的刚柔耦合仿真、以及多轴转向机构的试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建立四轴转向机构平面力系模型,将四轴转向机构分为四组Watt-Ⅱ型六杆转向机构,再将每组六杆转向机构划分为多个基本杆组,根据复数向量推导矩阵数
近几年来,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有关无人驾驶的关键技术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和研究。一方面,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为现代智能汽车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日益成熟的无人驾驶技术能大大提升车辆乘坐舒适性和汽车行驶安全性,同时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撑。轨迹跟踪问题是无人驾驶车辆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精确的轨迹跟踪已经成为汽车工业领域和学术领域公认的实现自主车辆
近年来节能环保是社会研究的热点,作为工业重要动力组成部分的柴油机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柴油机喷油器的尺寸小、喷射压力大、柴油流动速度快等特点导致喷油孔内物理变化十分复杂,研究起来比较困难。一般情况下研究者采用“几何相似”原理,建立放大的透明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或者采用数值模拟对喷油过程进行研究。在这一假设的基础上,获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有研究者发现只考虑针阀体在固定位置时的柴油流动是有
寒区送水车作为一种重要的特种运输车辆,在高寒地区灾难救助、物资运送等较为严苛工况下的运输任务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其在越野路面与极寒低温环境行驶工况的特殊性,使得其越野运行寿命的可靠性,以及低温环境下的防结冰保温性能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课题通过理论计算与仿真分析,对运水车寿命设计可靠性与保温性能进行系统研究,为寒区运水车结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对水车行驶
本文对封闭无级式行星齿轮传动系统进行了分析与仿真试验研究,基于Cruise软件搭建整车模型,对封闭无级式行星齿轮传动系统用于汽车传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封闭无级式行星传动对整车性能的影响。首先对行星齿轮的运动学关系,受力关系进行了推导,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差动行星齿轮传动的运动学关系,受力和功率分配关系,为构建封闭行星齿轮传动系统提供了理论分析依据。其次基于差动行星齿轮传动的特性,对一般封闭
动态眩光是一种典型的光污染现象,其准确评价与有效防治对于光环境优化尤其在道路照明设计中具有显著意义。目前静态眩光评价体系较为完善,但是动态眩光领域鲜有公开研究成果,而且在静态眩光实际检测过程中,不同型号的眩光测量仪器测量检测不统一。随着眩光计量检定工作的发展,对动、静态眩光的客观评价以及检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瞬变环境下的动态眩光评价指标、统一眩光测量标准迫在眉睫。针对阈值增量在评价动态眩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