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内膜炎通常是子宫内膜的炎症病理变化,我国该病的发病率普遍偏高,约为20%-40%,其流行范围广,影响母畜的受孕和产奶量,加大饲养成本和淘汰率,加大了养殖业的经济负担。金葡菌是临床上导致该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临床上主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金葡菌引起的子宫内膜炎,但是其耐药性及药物残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由于直接使用奶牛进行实验研究耗费过多,且不符合实验机制研究需求。本实验主要通过使用微量进样器对小鼠的子宫灌注一定量的金葡菌,制造小鼠子宫内膜炎模型。探究反刍动物的特异的IFN-tau是否对子宫内膜炎症具有调节作用,进一步阐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机制,最终目的是为临床上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靶标和药物筛选。 根据干扰素的分类方法,将IFN-tau划分为Ⅰ型干扰素,其具备的生物学功能包括抗黄体溶解、抗病毒以及免疫调节等。除此之外,IFN-tau还具有低细胞毒性的特征。Toll样受体2(TLR2),是机体免疫防御系统中的一种模式识别受体(PRR),其参与宿主识别金葡菌,并且通过激活NF-KappaB(NF-κB)信号转导通路激发动物组织的炎性应答反应。患有子宫内膜炎的患畜,其子宫细胞外基质也会产生一些列变化,如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天然组织抑制剂TIMP1。本实验的实验动物是选取了40只健康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金葡菌组,IFN-tau对照组与IFN-tau处理组。金葡菌组和IFN-tau处理组的小鼠都进行金葡菌诱导的子宫内膜炎造模处理,空白对照组与IFN-tau对照组同时使用生理盐水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对照。造模24h后,IFN-tau对照组和IFN-tau处理组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8ng/g IFN-tau(0,8,16h),最后收集子宫样品。实验结果表明: 1.IFN-tau可以有效的降低金葡菌感染的子宫组织的炎症反应,保护子宫组织,但是其对金葡菌没有杀灭作用。为了进一步确证实验结果,本实验过程中分离培养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mEECs),给予金葡菌刺激后添加IFN-tau,结果与动物体内实验结果一致。 2.为了进一步研究IFN-tau的作用机制,本实验深入研究了相关的调节信号蛋白。结果表明IFN-tau显著抑制TLR2的表达,这将影响其下游与之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我们研究其下游的NF-κB信号通路显示,IFN-tau可显著降低磷酸化的IκBα和P65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抑制IL-1β,TNF-α和IL-6的表达。 3.为了观察子宫细胞外基质(ECM)的变化,本实验通过qPCR和免疫印迹实验技术检测了TIMP1和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IFN-tau可抑制MMP9的表达。 结论:本文主要研究IFN-tau对金葡菌诱导的小鼠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效果以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IFN-tau可介导TLR2/NF-κB炎症信号通路,下调TLR2,NF-κB p65的表达,从而抑制下游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组织炎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