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曾经与张爱玲齐名的女性作家,苏青的作品一向以自觉而又强烈的女性意识受到评论家的赞赏。本文以女性一生中所要扮演的三种生命角色为出发点,详细阐述了苏青笔下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女性的生存现实。
在苏青的作品中,受过教育的都市新女性不再认同“母爱本能”之说,她们身上的母爱成分或是出于虚荣功利,或是为了用孩子来填补空虚甚至取悦男权统治,而当经济压力出现时,所谓的“母爱”更是不堪一击。
在走出“母职”之余,试图争取做“人”权利的女性发现自己在提倡“男女平等”的都市社会中依然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新式教育给予了她们飞翔的理想,却没有赋予她们腾空的翅膀。无论是退守家庭,还是走向社会。她们始终难以走出“第二性”的藩篱,成为整个男权社会的附属物。即便个别女性事业成功之后,涌上她们心头的依然是感情的空虚与失落。
对于新女性而言,生命最大的困惑与难堪体现在“女”性这一生理定位上,作为与男性同样的生物体,她们有着与男性同样的生理欲望和需求。然而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对女性欲望的压抑却使女性在实现自己的合理欲望时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此外还有生理角色赋予女性的生育压力等也使得这些在都市中行走的“娜拉”们举步维艰。
苏青文字所呈现的40年代都市女性充满荆棘的人生之旅,正是中国妇女由传统生存方式走向真正独立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