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鼓词是俗文学中讲唱文学的一个重要曲种,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从唐五代俗讲变文发展演变而来,到明末逐渐定型,清代走入兴盛。清末民初,鼓词发展呈现出空前的繁荣,这和西方石印术的东传有密切关系。石印术的先进快捷,使上海等地很多书局以赢利为目的大量印刷鼓词作品,从而使鼓词这种传统的以口耳相传为主的说唱表演形式逐渐向印刷型案头阅读作品形式转化,导致了鼓词印刷形式、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
《三国志鼓词》出现在鼓词兴盛的清代,它流传时间较长,影响范围较大,版本情况较复杂,先有刻本和手抄本,清末民国时期,又被多家书局石印出版,现存十余个不同的文本。目前所知的《三国志鼓词》版本主要有两大系统:第一系统是以上海书局石印本为代表,第二系统是以车王府曲本为代表。《三国志鼓词》是清代长篇鼓词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集中反映了清代长篇鼓词的文本特征、艺术特色和创作规律。
本文对《三国志鼓词》的分析,侧重从版本方面,采用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其进行细致的解读。本文重心在于《三国志鼓词》两大系统与小说《三国志演义》的关系及两大系统的比较。经比较可知,以上海书局本为代表的第一系统是从小说《三国志演义》改编而来的,它具有较鲜明的文人特征;以车王府曲本为代表的第二系统是从民间口头说唱抄录而来的,它具有质朴通俗的民间特征。这两大系统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很大区别,其根本不同在于创作来源不同,由此反映出民间和文人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主体和创作思路,体现出不同的文化阶层对三国故事的不同理解和诠释,表达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理想追求,在文本上也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征。通过对《三国志鼓词》的研究,反映出清代民国长篇鼓词在创作来源和创作风格上的一个共性,反映了清代民国鼓词创作的普遍规律,对于研究清代民国鼓词的发展演变历史和中国俗文学史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