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各国学者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一直以来就把消除贫困看作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性的东西。在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实践中,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理论。但是,我们的扶贫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扶贫事业不断前进,并且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重大思想。如何准确把握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以及如何运用精准扶贫思想指导当前农村扶贫工作,成为了本文的重点研究问题。本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国内外的重大扶贫理论,对于理论的介绍主要是围绕着贫困的内涵、造成贫困的原因和反贫困的路径这三个方面展开的,之所以重点介绍这三块是为了对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中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这两个方面有所启发;第二部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形成逻辑和现实意义;第三部分介绍了革命老区息县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主要举措、取得的成绩、积累的医疗脱贫和精神脱贫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在扶贫主体即扶贫队伍上存在着帮扶措施乏力,不能满足贫困人口需求的问题;在扶贫客体,即扶贫对象上存在着等靠要思想,自我脱贫乏力;在扶贫实践的环体即整个大环境下存在着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引起的发展动力不足、支撑乏力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从扶贫的主体、客体和环体三方面分析了息县精准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比如扶贫队伍的选派机制不完善、能力不足会导致其帮扶不能满足贫困户需求;贫困对象缺乏致富要素以及没有发展信心、懒惰会使贫困户产生等、靠、要思想;而国家非均衡发展政策、贫困村内无集体收入和外部支持不足则会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从而使脱贫缺乏支撑。第五部分则是以息县地区存在的问题为例,提出了推进精准扶贫的主要对策。即在主体方面通过选好、管好农村基础组织带头人和完善第一书记激励机制与扶贫队伍选派机制来使帮扶有力;在客体方面通过提升贫困农民素质、引导贫困农民发展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以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来转变贫困人口懒惰的生活习惯、增加贫困人口的致富要素、削减贫困人口的发展风险从而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脱贫能力;在环体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来增加农村脱贫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