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中,超微型浮游植物以其体积小的优势,能够迅速增殖,从而在近海和大洋环境中占据了关键的生态学地位。尤其是在寡营养海域浮游植物的组成中,超微型浮游植物占据了绝大多数,对生态系统的营养动态产生潜在的影响,是寡营养海域微食物网的基础环节,对维持上层食物网以及共生浮游植物的稳定具有一定的作用,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地化循环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超微型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与分布,探讨影响超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C14078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6134、41676112、41849909、41949907); 天津市131创新群体培养项目(20180314); 孙军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T201425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中,超微型浮游植物以其体积小的优势,能够迅速增殖,从而在近海和大洋环境中占据了关键的生态学地位。尤其是在寡营养海域浮游植物的组成中,超微型浮游植物占据了绝大多数,对生态系统的营养动态产生潜在的影响,是寡营养海域微食物网的基础环节,对维持上层食物网以及共生浮游植物的稳定具有一定的作用,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地化循环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超微型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与分布,探讨影响超微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环境因子,本文借助流式细胞仪测定超微型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和种类,总结了 2017~2020年秋冬季太平洋西部和2019~2020年夏季南海西部海域超微型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共计6个航次,横跨夏秋冬三季,时间尺度长达四年,以期对超微型浮游植物群落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有更为深刻、系统的认识。对于西太平洋海域超微型浮游植物群落的研究集中在130°E断面,2019年在此基础上,又拓展了 142°E、165°E和赤道断面,对超微型浮游植物在西太平洋海域的丰度与分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聚球藻、原绿球藻和超微型真核藻类在西太平洋的调查区域均有分布,三种藻类的丰度总平均值分别是1.84×103 cells/mL,9.19×103 cells/mL,4.99×1 02 cells/mL,丰度占比分别是16%、79.75%、4.25%。其中,聚球藻在超微型浮游植物群落中的占比逐年降低,相对应的原绿球藻在逐年增加,超微型真核藻类结构稳定,占比变化不大。三种藻类的碳生物量平均值分别是0.46 μg C/L、0.49μg C/L、0.48 μg C/L,对碳生物量的贡献占比分别是32.1%、34.3%、33.6%。水平分布上,三种藻类的分布总体上呈现出赤道附近细胞丰度较高,随着由南向北纬度的升高,细胞丰度逐渐降低的趋势。垂直分布上,原绿球藻在海水表层中容易受到太阳光照的抑制,所以海水表层原绿球藻的细胞丰度较低,较高的丰度呈带状集中分布在100m水层;聚球藻集中分布在50m以浅的水层,在100m以深的水层少有分布;超微型真核藻类集中分布在次表层,且细胞丰度较低。将海区水文特征(深度、温盐、营养盐)与超微型浮游植物群落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海区内营养盐浓度对超微型浮游植物群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性。此外,聚球藻与深度和盐度呈负相关性,与温度具有正相关性,原绿球藻和超微型真核藻类与盐度呈正相关性。对于南海西部超微型浮游植物群落的研究区域分为两部分:近珠江口区和琼东沿海地区,琼东沿海地区站位的布设又包括了近岸和大洋等若干站位,对初步研究超微型浮游植物群落在近岸和大洋中差异有一定的基础意义。聚球藻、原绿球藻和超微型真核藻类在南海西部近岸和大洋区域均有分布,三种藻类的细胞丰度总平均值分别是 5.17×103 cells/mL,1.725×104 cells/mL,1.77×103 cells/mL,丰度占比分别是21.4%、71.3%、7.3%,2020年聚球藻占比与2019年相比有所下降,与之相反的是原绿球藻占比增加,超微型真核藻类变化不大。对比南海西部和西太平洋两个海域物种丰富度发现,南海西部的超微型浮游植物群落丰度略高,并且三种藻类在不同海域的占比也有所差别。聚球藻、原绿球藻和超微型真核藻类的碳生物量平均值分别是1.29 μg C/L、0.91μg C/L、1.71μg C/L,对碳生物量的贡献占比分别是33%、23.3%、43.7%。水平分布上,珠江口区超微型浮游植物的丰度明显低于琼东沿海地区,这与夏季风给珠江口带来的汛期有关,大量营养盐等物质从陆源输入到大洋中,导致珠江口近岸营养盐浓度较高。琼东沿海地区超微型浮游植物的分布呈现出近岸细胞丰度较高,从近岸向大洋延伸细胞丰度逐渐降低的趋势。垂直分布上,三种藻类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聚球藻集中分布在表层,超微型真核藻类集中分布在50m以浅的水层,当水深超过100m时,很少见到这两种藻类的分布。原绿球藻集中分布在75m水层。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超微型浮游植物的水平分布会受南海夏季风和由夏季风引发的环流、水团变化的影响,在垂直分布上主要受到光照、盐度和营养盐的影响。太平洋和南海互相连通,西太平洋常年受到赤道洋流的影响,赤道地区又是热带风暴和台风频发地,而南海地区的夏季风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复杂的海区环境,研究了西太平洋和南海西部超微型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探讨了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与海洋环境因素的关系,为阐明超微型浮游植物在大洋中的作用和地位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后过程考古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考古学界对于考古学本质的争论,最初是作为对过程考古学的一种批判,随后发展成将当代社会学理论融入考古学研究之中的一种概括性的描述。近年来,我国对后过程考古学的讨论日益增多,主要集中在对西方文献的翻译和介绍,以及后过程考古学个别分支研究方法的尝试运用,研究的内容也并不很充分。本文先对后过程考古理论发展情况做了大致介绍,列举分析了西方后过程考古的运用案例。然后阐释中国
目的了解有意性急性农药中毒(APP)患者自杀意图水平,基于临床资料分析农药种类、农药危害性、服毒量、混合农药种类与有意性APP患者自杀意图的关系,全面分析有意性APP患者自杀意图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筛选强烈自杀意图患者、“二次”自杀高危人群和临床干预方案构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省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急诊科收治的符合纳排标准的225名有意性APP患者展
疫苗接种是当下疫情防控的重要措施。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其态度对未成年人疫苗接种有决定性影响。因此,了解家长对于未成年子女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的态度和偏好对于疫苗接种顺利推行十分重要。该文对家长为未成年子女接种新冠肺炎疫苗时疫苗犹豫的现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发现家长疫苗犹豫主要受家长个人因素、儿童因素、疫苗因素、信息因素四个方面的影响。未来应引导家长通过权威渠道获取信息,正确对待疫苗接种,同时发挥
本文研究了芸香( Ruta Graveolens Linn)保护酶系统、光合特性、渗透调节物质等季节性变化与抗寒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季节变化,芸香锻炼植株和对照植株的质膜相对透性(PMP)和丙二醛(MDA)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6-8月份无显著变化。但9月冷锻炼期及11月冰冻期低温来袭之时,质膜相对透性和丙二醛含量总体呈明显增加趋势;过氧化氢(H2O2)含量在此季节的变化趋势与二者相似,总体
国Ⅵ排放标准对发动机活塞的材料、工艺和加工质量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42CrMo钢以其优越的综合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锻钢活塞。本文采用有限元仿真技术与切削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切削参数(切削速度v、进给量f、背吃刀量ap)对锻钢活塞外圆车削和销孔镗削加工表面完整性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切削参数的优化。基于ABAQUS软件建立了 42CrMo锻钢活塞外圆车削加工的二维切削仿真模型,采用单因
人体行为理解是服务机器人提供智能服务的基础,人体行为不仅与人体动作有关,还与人体当前所处环境以及动作所交互的物体有关,要达到行为理解的目的就要结合人体动作和交互物体,即实现人-物交互的检测。近几年来,物体检测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较大突破,而动作检测研究则大多在简单的实验室环境下进行,这些研究仅对人体动作的分类进行预测,将人体动作与交互物体结合进行行为理解的研究则很少。然而简单的将现有的目标检测方法和人
由于新冠病毒的多种变异株不断出现,在过去两年中,持续的新冠疫情造成了严重的死亡率。在Alpha、Beta、Gamma和Delta变异株之后出现的新的关注变异株(variant of concern,VOC)是Omicron(B.1.1.529),它是由于大量突变的积累而进化成的。Omicron变异株的传染率比Delta变异株高得多,很快Omicron变异株就取代了Delta变异株,现在已成为全球的
目的 通过构建升麻Cimicifugae Rhizoma化学成分-靶点-代谢信号通路网络,探讨其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PharmMapper获取升麻化学成分与作用靶点,将其与乳腺癌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升麻治疗乳腺癌的作用靶点,进一步利用靶点-成分反向筛选得到治疗乳腺癌的升麻潜在活性成分;通过Gene MANIA数据库获取间接靶标和“蛋白-靶点”互
The force of diamond circular saw blade is complex,and it will produce strong transverse vibration,which is harmful to the operator’s health,the service life of the circular saw blade and the precisio
山东地区制瓷业是中国陶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淄博地区,制瓷业起源早至北朝,且发展脉络清晰、时代蝉联,生产的瓷器独具风格,却历来不被学者广泛重视。20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增多,考古资料逐渐丰富,关于山东地区瓷器的研究渐趋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以现今淄博辖区为空间范围,以寨里窑创烧至元代为时间范围,以窑址出土器物、田野采集标本及墓葬出土瓷器为研究对象,探讨淄博地区古代制瓷业的发展脉络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