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女性是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其拥有属于自身的独立意识和价值观念。灾荒作为一个不可抵抗的外部作用力,以粗暴、直接的方式破坏了女性原有的生存环境和家庭结构。女性在用自身力量应对灾荒的同时,灾荒也间接推动了女性解放和权力意识的发展。纵观以往研究,对于女性在灾荒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女性从赈灾活动中萌生的参政意识等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以女性视角为切入点,讨论晚清时期山西灾荒背景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是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其拥有属于自身的独立意识和价值观念。灾荒作为一个不可抵抗的外部作用力,以粗暴、直接的方式破坏了女性原有的生存环境和家庭结构。女性在用自身力量应对灾荒的同时,灾荒也间接推动了女性解放和权力意识的发展。纵观以往研究,对于女性在灾荒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女性从赈灾活动中萌生的参政意识等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以女性视角为切入点,讨论晚清时期山西灾荒背景下的女性心理活动、行为模式变迁及其社会影响。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丁戊奇荒下的女性图景。首先是对灾荒前山西女性的生存状况以及生存背景的探究。纵观太平年月下的山西地区,不难发现在男子外出经商如此普遍的情况下,社会中弥漫着十分浓厚的女性节烈观念。加之溺女、缠足等陋俗的影响,当时社会加在山西女性身上的枷锁十分沉重。其次是对灾荒下女性如何应对灾荒的境遇和措施进行爬梳整理。部分女性选择结束生命以在乱世中保全清白,当是受山西浓厚的节烈风气影响。另一些女性则在灾荒这个特殊背景下,改变了原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或外出帮工,或自鬻求生,或被迫卖给人贩子,无论是主动或是被动的改变,都对灾后的山西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二部分为灾后社会环境变迁。这一时期,传教士进入山西赈灾,将女子学堂带入山西,为日后山西女性接受教育奠定了基础。灾荒的到来,也使得小脚妇人灾荒中毫无求生自保之力,以血的教训引发时人对于缠足的反思,并对灾后山西地区的女性观念、婚俗都产生了直接影响。第三部分则以灾荒来透视清末民初的女性运动。除了被动接受灾荒所带来的一切变化外,一些女性也积极参与到了赈灾的过程中。除了捐助物资外,一些知识女性还以书画润例助赈。女性在参与义赈事业的过程中,逐步组建团体发展壮大,其办赈观念也随之产生变化。随着办赈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女性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也在加强,而女性参政议政意识的也逐渐萌发。一些思想先进的女性依靠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不但在办赈实践中取得耀眼的成绩,亦就此踏上政治舞台,成为了当时的女性政治领袖。对灾荒背景下女性心理及行为模式变迁的讨论,既可以补充灾荒史中关于女性视角下的研究,也可以完善性别史中非常规背景下的女性社会研究。
其他文献
为了保证在常规显示器上能够再现高动态范围图像(High Dynamic Range Image,HDRI)并保证良好的视觉感知质量,近年来,学者们提出了大量的色调映射算法(ToneMapped Operators,TMOs)。然而不同TMOs产生的色调映射图像(Tone-mapped Image,TMI)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并导致图像的视觉感知质量下降。因此,TMI的质量评价算法研究具有重要研究意
20Cr13型马氏体不锈钢在大气、水蒸气、有机酸中有较好的耐腐蚀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类马氏体不锈钢传统的热处理工艺为淬火-回火,具有很高的强度和硬度,但往往塑韧性较差。淬火-配分(Q&P)工艺是针对马氏体钢提出的热处理新工艺,可以得到马氏体和富碳氮奥氏体的复相组织,保持高强度的同时,明显提高钢的塑韧性。本文以10Cr13NiSiN和10Cr13NiN两种实验钢为研究对象,从奥氏体化温度、一次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随着列强的不断入侵,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而与政治上的危机相伴随的是文化上的危机。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以及文化危机,中国士人们开始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并思考中国文化的出路。一部分知识分子主张“西化”,而另一部分则持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双方论战不断。张申府并没有盲目认同哪一方的观点,而是经过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辩证综合”的文化观。张申府文化观的提出,与其学贯中西的学术经历
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新形式、多样化的创作载体,诸如音乐喷泉、网页设计、体育赛事直播节目、VR出版物等新型作品不断涌现。受制于我国《著作权法》(2010)第三条对作品类型的封闭式列举,此类基于新技术、新理念产生的新型作品难以直接归类于法律列举的作品类型,司法裁判不得不面对因新型作品的著作权保护诉求而产生的诸多难题。我国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对作品采取“定义+开放式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主要包括巴士拉、巴格达、摩苏尔三个省份,自16世纪起为奥斯曼帝国所统治。但随着17世纪以来奥斯曼帝国不断衰弱,“东方问题”由此产生。西方列强借此机会纷纷插手其事务,都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攫取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与利益。20世纪初,英德两国围绕巴格达铁路问题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展开了博弈。虽然英国在铁路问题上未能如愿以偿,但通过对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其他领域利益的掌控,彰显了其在该地区实现霸权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