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位于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华南褶皱系的西缘,地壳动力学背景十分复杂,主要岩性为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白云质灰岩。复杂的地质构造条件及可溶性的地层岩性,导致了该区岩溶发育较为强烈,地质构造对其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大量地表水通过岩溶洼地、漏斗及落水洞下渗,地表水流失较为严重。若不了解该地区的岩溶发育特征,将会对后期工程建设及选址带来一系列的地质问题。因此对个旧锡矿东区背阴山断裂两侧地质构造及岩溶发育规律的研究是一项十分必要且极其重要的任务,并为以后在该地区的工程勘察、设计和建设提供地质学依据。本文通过以五级凹塘尾矿库为几何中心进行详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室内数据分析,运用ARCGIS软件对该区岩溶发育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岩溶特征做出了系统的分析;根据地貌特征及洼地、落水洞的空间分布总结出该区岩溶发育的机制和成因模式。最后借助有限元软件ANSYS模拟地下溶洞自下而上不同发育时期的溶洞概念模型,并采用后处理小软件TECPLOT输出计算模型在自重条件下的应力、位移场分布情况。研究表明:研究区以断裂构造和节理构造为主,所有被识别出的断层均为高角度平移断层,具有压剪破坏的典型特征。在地质调查中发现较多露头,本文依据两个不同方面提出了两套构造体系,两个方案中不同之处在于黄泥硐断裂的延伸方向,备选方案中增加了黄梅断裂。并且区内构造控制着其地貌、岩溶及岩溶水的发育过程与运移规律。区内高倾角剪性断裂构造体系为降水入渗及岩溶发育提供了通道与场所,造就了以“垂向为主、水平向为辅”的岩溶发育格局。从落水洞的分布情况、规模以及非典型洼地的地貌特征上,可以推断出研究区内落水洞、漏斗及洼地的形成都是岩溶塌陷这一成因模式所导致的,同时也是形成区内“自下而上”岩溶发育机制的主要原因,最终导致研究区内独特的岩溶地貌特征。通过对区内正在使用的五级凹塘尾矿库为例进行调查,从库区周边落水洞的分布及地貌推断该区极有可能发生过岩溶塌陷。在周边后期形成的落水洞规模较小,渗漏量较小,仅对其进行封堵,工程可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