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日常行为的道德归因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8150342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德、精深知识技能和健康体魄等相结合的人才是时代赋予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而学习则是社会赋予每个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大学生既有能力也有责任遵循学校各种合理的规章制度以保证正常的学习。违背自己的职责和正常的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涉及道德问题。大学生中的某些行为问题虽是少数人或个别人所为,可是由于认识不清、关心不够或不敢管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不仅妨碍同学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还影响同学的思想观点。因而,有必要加以研究。 本课题这一阶段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识别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比较常见的行为及其应遵循的准则的特点,包含对这些行为的认识、情感和对待方式,借以进行道德判断。 由于在道德归因上我们与韦纳近年来的研究有一致之处,而其方法也比较合乎本阶段研究的需要,所以采用归因理论的问卷研究方法。问卷变量采用可控程度×有意程度×情感×责任×对待方式(即2×2×2×2×2)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因变量。设计的三组6种情境是从不同大学教师和同学提供的、当前大学生中较常出现的情况中挑选出来的。每一组包含两种背景条件相似、但控制程度和有意程度相反或不同的情境。 经过数据分析检验,大学生对日常行为责任归因的模式与韦纳的归因理论较为一致。可控程度和有意程度均高的负面行为引起大学生的气愤,认为当事人对事件有负责任,应受一定的谴责。在相反或不同的情况下,大学生对当事人表示同情,不气愤,因而也不谴责。在理论上,我们验证了归因理论在大学生日常行为道德判断上的适用性,并对其理论进行了新的探讨、补充与发展。例如,研究从数据上证明了可控性和有意性是两个不同的变量,其作用是有差别的。 同时,本文针对大学生当前存在的认识不清、责任不明等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并从社会及教育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其他文献
该文从创新能力的定义、组成要素、结构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在中学阶段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大量调研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
品牌延伸是企业在进行新产品的推广时常用的竞争策略,品牌延伸指的是企业为了减少新推出的产品在进入市场时可能遇到的阻力,而将已经有了相应市场影响力的品牌运用到新推出的
传感器作为现代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在各高等院校的自动化、汽车类等相关专业早有开设,但作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有其特殊要求,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
长期以来,以“讲解-接受”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一直占据着我国小学语文课堂。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信息化时代,云计算的兴起必然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谷歌、IBM(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亚马逊等公司运用云计算这一先进技术创造出了许多成功案例,确实验证了云计算的实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