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连续观测针刺健康青年人双侧委中穴五个不同时间点的颈内动脉末端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探讨针刺委中穴对颈内动脉末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应用针刺委中穴治疗缺血性脑系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正常10名青年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5名,女性5名,年龄22-27岁,平均年龄(24.3±1.77),在室温23.8±1.99℃,湿度61.9±1.91%的安静房间内,时间为饭后1-3h内,要求被检者暴露双侧委中穴并俯卧10分钟后开始实验。由同一经验丰富的针灸师,使用针长40mm,直径0.35mm的针刺针,用快速捻转进针法针刺受测者的双侧委中穴(定位为:在胭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选取在进针前15分钟(休息10分钟后);进针得气并施以行针手法15秒钟后,行针时(留针15分钟)并施以行针手法15秒钟后;出针时(留针30分钟)并施以行针手法15秒钟后;出针后10分钟5个时间点(行针手法为双侧平补平泻捻转手法,转速为每分钟100~120转)。通过TCD分别检测不同时间点左侧颈内动脉(ICA)末端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分别记录各时间点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将所得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针刺双侧委中穴,同进针前15分钟进行比较,进针得气并施以行针手法15秒钟后Vs、Vd、PI、RI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m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进针前15分钟进行比较,行针时(留针15分钟)并施以行针手法15秒钟后Vs、PI、RI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d、Vm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进针前15分钟进行比较,出针时(留针30分钟)并施以行针手法15秒钟后及出针后10分钟Vs、Vd、Vm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I、RI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双侧委中穴在进针得气并施以行针手法15秒钟后能显著增加颈内动脉末端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和平均血流速度(Vm)。行针时(留针15分钟)并施以行针手法15秒钟后能显著增加颈内动脉末端平均血流速度(Vm)。提示针刺双侧委中穴在这两个时间点可以增加血流量。2、针刺双侧委中穴在进针得气并施以行针手法15秒钟,后,行针时(留针15分钟)并施以行针手法15秒钟后;出针时(留针30分钟)并施以行针手法15秒钟后颈内动脉末端(ICA) PI、RI值均无影响,提示Vd、Vm的值与PI、R工无相关性。针刺委中穴对颈内动脉末端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无显著影响。3、针刺双侧委中穴对颈内动脉末端血流速度的影响有后遗效应,但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