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胶州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北岸,隶属于青岛市。胶州秧歌是来自于民间自编自演的民间小调、舞蹈、戏曲的综合体艺术,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以往关于胶州秧歌的研究多偏重在舞蹈研究和旋律的记载方面,而对其音乐的系统分析并不多见。笔者力求从音乐的角度对秧歌中的曲调结构、调式调性、旋律衬句、节奏节拍以及伴奏音乐做全面的分析,通过音乐的本体来把握胶州秧歌的艺术特点,并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对胶州秧歌的社会功能和胶州秧歌如何得以传承和保护进行分析和研究。文章的主体部分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胶州秧歌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这一部分立足于实际,从胶州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对胶州秧歌的影响进行了总体概述。第二章对胶州秧歌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从明末清初边舞边唱自娱性的小调秧歌到1856年营业性的小戏秧歌;到1920年,以秧歌艺人陈銮增为代表的“武秧歌”和以刘彩为代表的“文秧歌”时期;再到建国以来丰富多彩的胶州秧歌,反应了胶州秧歌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植根于农耕文化的土壤,受齐文化和海运文化的影响,使其成为一个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的地方剧种。第三章为胶州秧歌的基本构成。文章从胶州秧歌的角色与表演、道具与服饰和曲牌与剧目方面对其特点和发展过程进行了介绍。第四章对胶州秧歌的音乐特点进行重点论述。以搜集的47首秧歌曲为研究对象,运用中国音乐结构的分析方法,对秧歌曲中的曲调结构、调式调性、旋律衬句、节奏节拍以及伴奏音乐方面进行了分析。无论是唱腔音乐还是乐队伴奏音乐,胶州秧歌的曲式结构短小精练,不以对称、规整为准则;多用徵调式以及大量偏音,丰富调式色彩;七度音程反向三度解决、旋律进行以歌词和情感表达为基础;节拍以2/4拍为主,但节奏复杂多变。这些独特之处共同构成了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第五章对胶州秧歌艺术的生命力又一体现——社会功能,进行了剖析。在对胶州秧歌进行的调查中,笔者时刻能体会到这个地方小戏所具有的娱乐功能、教育功能、交际功能和保健功能,这些功能也是胶州秧歌能发展下去的原因所在。第六章胶州秧歌作为非物资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保护工作需要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力量的投入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