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学价值观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yzk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礼学研究最为关注的领域是古代的礼仪、名物和相关典籍的考订与整理。九十年代以后礼学研究出现了从文化角度研究古礼的倾向,提出了“礼文化”或“礼乐文化”的概念。但总体上,从多学科的角度探索礼文化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而从价值观的方面对中国的古礼进行专门、系统研究的论著,基本上是个空白。本文则首次从价值观的角度对中国的古礼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国的古礼进行探讨:一是概括了儒家礼学的基本原则与基本价值观,联系儒家的思想倾向对这些原则与价值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二是探讨了古代的礼与人生观的关系,研究了礼在人生价值形成、人性、人情、人格塑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分析古礼对古代的社会管理功能,探索了礼及礼治思想对古代的社会理想、社会治理、政治理念等所发生的影响作用,以及礼对古代社会统治权力的支持功能。 本文首先论述了儒家价观的基本取向,认为儒学在性质上是一种社会人生学或人生伦理学;儒家价值观的基本问题涉及到天人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理欲关系、义利关系等,这些关系形成了儒家礼学价值观的基础。儒家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形成其核心价值观仁、义、礼等,本文对仁、义、礼等概念的内涵进行了较深入地分析。 在概括儒家价值观的基础上,分析了儒家礼学价值观的特点与精神,认为在宗法社会中的儒家礼学价值观是以人道(仁)、理性(义)、秩序(礼)为其基本特点,而以成就人生与人性之善为基本精神。文中论述了礼学的宗法原则、尊尊原则、礼乐教化原则、“别”与“和”的平衡原则、报施原则、功利原则、理性原则等儒家礼学的一些基本价值观。 孔子、苟子等人对古礼的改造,形成了儒家新礼学与礼学价值体系,这就是以等级秩序为核心,围绕它而产生的仁、义、忠、孝等价值观念。这些观念表现在礼中,就是别、和、中、敬、理、序、时、体等具体礼仪观念,这些观念指导着社会和人生的具体礼仪行为。 礼义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人们通过一定的礼仪而体现相互敬爱,从而提高了人生价值与人的精神境界,生价值完成的动力与目标。形成了区别于野蛮状态的人伦、人性、人格追求和人人生礼仪是用仪式表达的人生价值,婚姻、生死等过程,用礼节仪式表达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塑造了人性人情。它围绕人的成长、规范了人生行为, 儒家认为西周社会是比较典型的礼制社会,它哺育了儒家的礼治理想。礼治是古代独特的社会管理方略与治国理性,主张用柔性手段约束和统治民众。礼治的最高理想是大同社会,它是一个共有共享、太平和谐的乌托邦世界。儒家所提倡的礼治社会的主要统治方式是典范政治,以统治者的模范行为化成天下。儒家的主要礼治手段是正名,正名就是要建立名实相符的等级秩序,这个秩序的中心就是父亲与君王。儒家释义学赋予父与君以威权与道德,使他们成为家庭与社会秩序的中心。以君父为核心的社会秩序与权力合法性的基础是礼义,而以所谓天道和宗法关系、“时间制度”支撑着古代社会。
其他文献
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成本核算是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站经营管理的重要的方法和手段,是促使社区卫生服务站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起步较晚,加上目前医院的成
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作为指导理论,运用单变量、双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描述、分析了城市居民住房消费取向的现状和差异,探讨了城市居民住房消费取向差异的社会资本原因,提出了社会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择业求职工作牵动着千千万万个学生以及家长的心,并且对整个社会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搞好高等学校大学生
教育人口学是一门新的教育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教育与人口的关系。目前该学科还处于初始阶段 ,一些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探讨 ,仅限于教育基本理论的框架中。阐释过于笼统抽
大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大系统,对其进行评价应该而且必须按照学校的性质、功能、学科(专业)等层次分级建立评价理论、方法及方案。专业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和家庭空巢化的加剧,养老危机已经现实地摆在国人面前。鉴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够健全,养老基金的缺口多多。加上传统的家庭养老在21世纪中国面临日益严峻
本文将城市旅游竞争的发展趋势——品牌竞争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城市旅游品牌的研究,来寻求城市旅游品牌塑造与管理的对策。论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经过实例的参考对照
本文资料来源于福建统计年鉴、福建经济年鉴及与茶叶经济、WTO农业条款有关的著作、期刊。作者在参阅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建国后50年来福建省茶叶生产与市场销售的历史变
本文所论述的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中刑事责作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期待可能性理论,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对犯罪人的行为进行审视,决定其是否应负担刑事责任。 本文
雍正朝吏治澄清,政绩卓著,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雍正帝严明察吏,审慎用人,运用了一套高明而精妙的察吏之术与用人之道。察吏之术是雍正考察官员才能、资质与监察官员任职、施政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