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礼学研究最为关注的领域是古代的礼仪、名物和相关典籍的考订与整理。九十年代以后礼学研究出现了从文化角度研究古礼的倾向,提出了“礼文化”或“礼乐文化”的概念。但总体上,从多学科的角度探索礼文化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而从价值观的方面对中国的古礼进行专门、系统研究的论著,基本上是个空白。本文则首次从价值观的角度对中国的古礼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国的古礼进行探讨:一是概括了儒家礼学的基本原则与基本价值观,联系儒家的思想倾向对这些原则与价值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二是探讨了古代的礼与人生观的关系,研究了礼在人生价值形成、人性、人情、人格塑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分析古礼对古代的社会管理功能,探索了礼及礼治思想对古代的社会理想、社会治理、政治理念等所发生的影响作用,以及礼对古代社会统治权力的支持功能。 本文首先论述了儒家价观的基本取向,认为儒学在性质上是一种社会人生学或人生伦理学;儒家价值观的基本问题涉及到天人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理欲关系、义利关系等,这些关系形成了儒家礼学价值观的基础。儒家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形成其核心价值观仁、义、礼等,本文对仁、义、礼等概念的内涵进行了较深入地分析。 在概括儒家价值观的基础上,分析了儒家礼学价值观的特点与精神,认为在宗法社会中的儒家礼学价值观是以人道(仁)、理性(义)、秩序(礼)为其基本特点,而以成就人生与人性之善为基本精神。文中论述了礼学的宗法原则、尊尊原则、礼乐教化原则、“别”与“和”的平衡原则、报施原则、功利原则、理性原则等儒家礼学的一些基本价值观。 孔子、苟子等人对古礼的改造,形成了儒家新礼学与礼学价值体系,这就是以等级秩序为核心,围绕它而产生的仁、义、忠、孝等价值观念。这些观念表现在礼中,就是别、和、中、敬、理、序、时、体等具体礼仪观念,这些观念指导着社会和人生的具体礼仪行为。 礼义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人们通过一定的礼仪而体现相互敬爱,从而提高了人生价值与人的精神境界,生价值完成的动力与目标。形成了区别于野蛮状态的人伦、人性、人格追求和人人生礼仪是用仪式表达的人生价值,婚姻、生死等过程,用礼节仪式表达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塑造了人性人情。它围绕人的成长、规范了人生行为, 儒家认为西周社会是比较典型的礼制社会,它哺育了儒家的礼治理想。礼治是古代独特的社会管理方略与治国理性,主张用柔性手段约束和统治民众。礼治的最高理想是大同社会,它是一个共有共享、太平和谐的乌托邦世界。儒家所提倡的礼治社会的主要统治方式是典范政治,以统治者的模范行为化成天下。儒家的主要礼治手段是正名,正名就是要建立名实相符的等级秩序,这个秩序的中心就是父亲与君王。儒家释义学赋予父与君以威权与道德,使他们成为家庭与社会秩序的中心。以君父为核心的社会秩序与权力合法性的基础是礼义,而以所谓天道和宗法关系、“时间制度”支撑着古代社会。